浅析影响街道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成因及对策
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已成为街道的中心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更好地促进街道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本人结合**街道社会稳定的工作实际,浅谈就当前影响街道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成因及对策。
一、影响街道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街道社会政治和治安形势虽然总体平稳正常,但在企业用地、征地拆迁、集体建设等方面,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暴露,仍有其比较严峻的一面。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交织聚集,群众性上访事件处置难度加大。据统计,今年以来**街道已发生各类矛盾纠纷共计30余次,其中群体性上访共计10次,群众性上访事件主要涉及征地拆迁矛盾。这些矛盾在新形势下往往更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活动的群体性、范围的广泛性、对抗的激烈性和危害的严重性,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已成为影响街道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
(二)基层基础工作尚不够扎实,社会治安防控仍然存在漏隙。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比较严重,暴力性案件占到四分之一以上。治安防范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单位内部的案件升幅较大。建设安置房企业用工地、流动人口集聚地、城郊结合部地区,治安问题突出,这些地区的刑事、治安案件在街道占较大比重。
(三)管理和执法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少数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办事拖拉,不能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群众采取过激行动,以求问题得到尽快解决。
二、影响街道社会稳定的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
新形势下影响街道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街道实际和具体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少数领导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责任制尚未完全真正落实。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维护稳定工作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仍然存在忙于抓经济建设,忽视抓社会稳定工作,一手硬一手软。在他们那里,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尤其是单位、部门责任制尚未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造成维护稳定工作不力,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事端。
(二)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带来体制转轨时期的历史性“陈痛”。一是企业亏损面大,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一些亏损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造成职工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出现集体上访。二是一些群众的思想观念、心态、承受能力尚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加之有的人认为法不责众,更使群体性事件有增无减。
(三)城市建设大面识征地拆迁,引发了大量矛盾纠纷。一方面,因征地拆迁安置和补偿标准不一致,带来了一些遗留问题。如“双拆户”矛盾。此外,有的拆迁安置补偿政策缺乏明确规定和统一标准,“暗箱操作”引起群众的误解和不满,形成新的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少数单位和群众因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而屡屡上访,如**拆违拆迁工作,特别是**村民一期拆迁工作。
(四)打击违法犯罪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说到底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个别部门、单位的安保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单位内部案件时常发生。治安复杂重点地区每年梳理排查整治,但常常出现反复。同时,打击犯罪的超前性和预见性还不够,没有将违法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要对策
笔者认为,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今年是我国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三年,我们应该在总结前五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更新观念,改进方式,切实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突出三个层次,即广大群众、基层干部、政法干警。针对当前人们的“断章取义”现象,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普法宣传力度。现在,绝大多数群众在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与他们相关的利益和事项,而忽略与他们相关的义务与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提高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群众逐渐能自觉通过合法渠道有序解决矛盾纠纷。
2、强化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联动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一是主动出击,准确排查。组织调解人员深入街道和社区(村),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及早发现、及早掌握。应做到流动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二是及时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处理办法,妥善加以解决。尤其应注意发挥好基层组织特别是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等形式,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成为保障村民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三是继续加强定期接访制度和领导包保典型案件制度。这项制度在实践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定期接访和领导包案体现了政府的一种态度,体现了工作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会化解上访人的敌对情绪,有利于进一步做到沟通工作。
3、齐抓共管合力化解矛盾。个别信访问题长期上访的原因是部门之间协调不好,因此需要有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化解。要建立矛盾发生时的现场合力化解机制。一旦发生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已经上升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属地领导机关、涉及单位、司法部门、信访、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另外,建立群众代表、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调处机制。群众代表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等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建立和落实有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参与的,既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又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矛盾调处机制。
4、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坚持不稳定信息“零报告”制度,切实加强信息队伍和网络建设,通过增强与公安派出所、司法、信访信息系统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对不稳定信息反馈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紧急和不稳定信息的报送工作质量和速度,使党委、政府对一些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5、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在重大工作措施出台前,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政策贯彻执行中,注意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措施及时完善、进行修订。广大党员干部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生活以及拆迁安置等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通过完善社会救助,采取政策保障、群众互助、“送温暖”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力度,不让一名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
6、积极开展基层的思想工作。群众是稳定的基石。深入细致的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思想沟通的桥梁,把问题讲明白,把道理讲清楚,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为他们做了或正在做哪些工作,不仅有利于稳定,还能凝聚力量,推进社会健康发展。面向基层,建立联系点,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及时掌握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干部群众思想状态和实际问题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凝民心、聚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