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心理问题及调适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幼儿期的广泛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精神障碍,这种病涉及感知、语言、情感、智能等多种功能的损害。
孤独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家庭环境、遗传、脑部疾病、母亲孕期生病吃药的影响有关。西方学者早期报告,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多数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成天忙于工作、科研,很少照顾孩子,亲子关系较冷淡。但缺乏支持性的证据。现较多学者认为孤独症可出现于任何阶层家庭。
孤独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3岁)以内,男孩多于女孩。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孤独离群。患儿没有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和要求,对集体生活环境不适,平时不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整天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里。症状较轻者,看别的儿童玩而自己不参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甚至当别人喊他时,也不答应不理睬,无动于衷。
2、情感冷淡。患儿对人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对亲人不亲热,常常是毫无面部表情。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有表现,如易和父母分离,从不“赶脚”;不喜欢别人抱他,当有人要抱他时,不伸手表现出期待姿势,有些甚至在母亲怀里吃饭时,也不将身体贴紧母亲;患儿的目光游移不定,看人时常是眯眼斜视或用余光,很少正视。
3、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不会正常地与小朋友交谈。如找小朋友玩时,要么突然拍一下他的肩,要么揪他或搂他一下,然后走开了,好像拍人、揪人、搂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仅仅只是一个动作。
4、言语障碍。这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突出的症状。大多数患儿言语发育迟缓,平常言语很少,显得很安静。有的即使会说,也不愿说,常常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以致让人误以为是个聋哑儿,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有的患儿虽然在说话,但声音很小,很难听清楚,更谈不上什么抑扬顿挫、感情色彩;有的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而无意义的话,有些话甚至连母亲也听不懂;具有反射性言语行为,即单纯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即使是回答问题也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如老师向他提一个问题后说“请回答”,他也说“请回答”;有的在说话时常出现代词颠倒的现象,如用“你”、“他”来代替他自己;有的患儿时常尖叫,这种情况持续到5岁或更久。
5、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适应新环境困难。患儿常常是在较长时间里只专注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游戏,如单调地摆放积木、玩一辆小汽车等;强烈要求保持环境的现状,不肯改变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如天天要穿同样的衣服、玩同样的玩具、出门要走同样的路线等等,一旦有改变,便大哭大闹发脾气,硬要满足他的要求后才罢休;多数患儿还表现出一种无目的的重复行为,如单调反复地拍手、蹦跳,在房间里长时间地来回跑,在楼梯上不停地上上下下,任何人不得阻止或妨碍。
6、多数患儿智力迟钝,少数患儿可表现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可具有超常的机械记忆和推算能力,即所谓“白痴学者”。如对日期、数字、诗歌、识字、人名、路线记忆特别好,以致在较小年龄阶段时被误认为是超常儿童。
7、其它症状。特殊依恋,有的患儿对人虽然很冷淡,但对某些无生命的物体 (杯子、小汽车等)或小动物(小鸡、小兔等)却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产生一种依恋感,有谁破坏或拿走了,便会哭闹不休、焦虑不安;有的患儿有怪异行为,如在家里反复地锁门开门,任何东西都要用鼻子去闻一闻;有的患儿非常胆小,听到汽笛声、低音乐声也会捂住耳朵哭个不停;在运动方面缺乏平衡能力,很早学会自己走路,但始终学不会骑三轮车;患儿的身体素质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弱,他们患病大多易患与植物神经系统失调有关的喘息病、自体中毒症等。
据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0.4%—0.5%[或每一万人中(0—14岁儿童),有4—5例]。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行为矫治、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1)加强亲子间情感交流。例如,有个小女孩5岁,很少讲话,其班主任反映她半学期共讲了6次话(6句话),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她也不会说,而且在幼儿园整天是一个人玩,不与他人交往。父母起先以为是发音器官有缺陷,经医学专家每次会诊,发音器官正常。后经心理医生测试诊断,发现该小孩其它能力均属正常,仅语言发音迟缓,并伴有性格上明显的变异,属于孤独症。
心理医生进一步了解到,小女孩的父母均是地质工作人员,长期在野外工作、生活。小孩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农村的外婆家,由外婆带到4岁半才接回,送到基地幼儿园入托。而外婆是一个既无文化,又因丈夫过世早,一直寡居而形成孤独性格的老人。小孩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便导致了她语言发育迟缓和性格变异、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为此,父母对这孩子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在别人多次催促下才来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鉴于此种情况,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还向家长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希望父母对孩子的治疗要有信心,虽然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已成事实,但才5岁,尚有补救的可能;其次要求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亲子关系,不应因此而嫌弃孩子,要多与孩子接触、交流,多带孩子到儿童娱乐场所去玩耍,鼓励孩子和小朋友—起玩,分享儿童世界的欢乐。
2)加强言语训练。言语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的一个突出症状,因此对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是—个非常重要的康复内容,在训练中应注意:
(1)对一个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儿,父母对他说话应尽量使用孩予能理解的简短的语句,因为多余的词、句会把孩子弄糊涂。例如,说“佳佳,吃饭!”时孩子有反应,而说“佳佳,快过来,你的饭快凉了。”时孩子没反应。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在孩子能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句子中的词汇,不可操之过急。
(2)训练时要尽可能地运用具体形象的物品、图片、动作、行为,演示并带他们重复以帮助理解、记忆。如老师把一个皮球递给患儿说:“去拍皮球。”患儿不懂是什么意思,抱着皮球望着老师,这时老师应拿过皮球边讲解边示范,并让孩子模仿。经过几次这样的联系,患儿就较容易地理解了“拍皮球”这个短语。
(3)应创造条件、情景,鼓励患儿用言语来提要求,与人交流。有些父母因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从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知道了孩子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了,于是不等孩子开口就满足了他的要求,使得孩子失去了用言语表达的机会,这是不利孩子言语发展的。一定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要求,要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还可让孩子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
3)行为治疗。
(1)矛盾意向疗法。让患儿故意从事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以致对该事情感到无所谓,改变一下也行。如有的患儿每次外出要走同样的路线,购物要去同样的商店,家长要有意带孩子走不同的路线回家,到不同的商店去买东西.开始,孩子可能不愿意,要坚持,结果孩子会发现这条路可以回家,那条路也可以回家,到不同的商店都可以买到东两,也就不强求走同一条路、进同一个商店了.通过各种有弹性,多变化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改变单调刻板的行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正强化法。对孤独症儿童不愿接近人、不注视人的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例如,一个孤独症儿童3岁还不会讲话,对周围事物也不关心,每天沉醉于刻板重复的翻书动作,而且只翻一本书,感情冷淡,即使妈妈坐在他身边,也既不找妈妈,又不看妈妈,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无任何反应。针对此情况,心理医生可采用奖励强化的方法来治疗,其步骤是:
第一步:母亲与孩子面对而地坐在地板上,母亲一手拿孩子喜欢的那本书,一手拿好吃的东西(糖果、饼干等孩子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步:母亲将书突然呈现在孩子面前,放在地上,这时孩子可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本书并伸手去拿,紧接着母亲又在他面前摆出他喜欢吃的东西,他又可能会伸手去拿。这时母亲要把吃的东西放在离孩子稍远一点的地方让他去取,孩子吃到东西会表现得很高兴。以后每天按上述方法去做,多次重复,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出现书的同时,还会用眼去找吃的东西.
第三步:将书的位置由地上换到小椅子上,孩子看到后伸手去拿,这时立即把糖果等放在椅上。以此类推,按这种方法,将书移到大椅子,书桌上靠近孩子眼睛的水平方向。
第四步:将书放在母亲左眼侧面,再移到右眼侧面,不断给糖果以刺激强化,让孩子眼光逐渐适应,慢慢注视到母亲的眼光。进而逐渐改为拥抱,亲吻孩子,慢慢地使孩子与母亲不断建立起母子感情。
(3)负性活动练习。对治疗孤独症忠儿的兴趣范围狭窄,行动单调刻板有显著的疗效。负性活动练习就是让患儿过度地进行他喜欢的某种习惯,致使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从而达到消退这一习惯的目的。例如,患儿喜欢不停地上下楼梯,就给他规定在某一段时间里(一个小时甚至更长)要反复不停地在楼梯上来来回回,他就会感动太累、不愉快、用不了几次就不会再不停地上下楼梯了。
(4)放松疗法。运用放松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的紧张性行为进行治疗,疗效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