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教养好孩子,是很多家长十分迷茫和困惑的大问题。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族的未来,同时也是社会的未来,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每个家长都在小心谨慎地呵护与养育,有的家长把物质的充分给予当作“爱”,一味地满足孩子;也有的家长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可见家长的良苦用心,那早期教育到底应如何教,教什么呢?
民间老话说“3岁定80”;国家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则明确要“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实施儿童的早期教育指明了方向。鉴于此,对家庭教育谈一些我的看法。
谈如何教的问题。
婴幼儿成长是有规律的,早期教育也应该适应婴幼儿成长规律。0-3岁为婴儿期教育,要坚持的教育原则是教养结合,以养为主;3-6岁为幼儿期教育,要坚持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的原则。
1.关注0——3岁婴儿教育,注重教养结合,以养为主。
(一)如何养?关键从婴儿最基本的生活环节吃、睡、排泄的养育对孩子的影响。(1)哺喂:母乳具有婴儿成长最好的营养价值;母乳喂养除了乳汁的营养成分和抗体成分以外,伴随着母乳喂养时的哺喂姿势带给婴儿心理上的刺激,使婴儿有一种安全感、依恋感。(2)睡眠:满足婴儿睡眠需要是婴儿健康成长的一大保障。至于睡姿和环境同样给婴儿以影响。睡姿一般以婴儿自然睡姿为好,但大人不要刻意孩子一种睡姿;环境当然必须比较安静、空气流通。(3)排泄和盥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婴儿大小便自控能力与心理上的自主意识相联系,是婴儿意志力的初萌。因此值得关注的是尿布本身对婴儿自控排泄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棉布做的尿布不光有吸水性好的功能,同时还能刺激婴儿的触觉,带养人为婴儿换尿布的过程,本身就是婴儿的一种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以致提前学会自控。因此,每天重复进行的养育行为,是养育者无意识地给婴儿的发展以不同的机会,这其中的“养”中就蕴含了“教”的过程。
(二)如何教?大家都知道,婴儿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同月龄之间的个体差异也越大。因此,婴儿教育不可能有固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对每个个体的训练方式也各不相同。3岁前的“教”是附属于“养”的,倡导0岁开始的教育,实际上是唤起养育者在养育过程中的教育意识,那就是生活即教育。(1)养育的规律性,蕴含着秩序感的培养——对婴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固定的物品取用场所、有规则的生活照料等,让婴儿在不断的预期性行为的确定中,建立一种秩序。(2)伴随养的语言刺激量,蕴含着语言发展的机会——养育者在照料婴儿时适时用恰当、温和的语言刺激伴随自己的养育行为。如给孩子穿衣、喂食、盥洗等过程中,不断描述其正在进行的行为以应答婴儿的表情,激发婴儿的语言欲。(3)养的方式也蕴含着习惯的养成——养育者对婴儿照料行为的习惯就是一种示范性行为,如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擦嘴,睡觉时衣服鞋子摆放整齐……,这些生活常规不用专门教,养育者的行为自然就会随着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产生,而转移到孩子的行为模式中。(4)在养的过程中还能收获智慧——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各种事物的知识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孩子在各种生活环节的自然过程中就经历、体验和发现着各种事物的变化,养育者在生活照料的同时,善于做出描述和解释,给孩子事物的名称,让孩子尝试由行为引起的变化,随孩子认知发展而不断发展。
另外,在生活中,对婴儿来说,除了通过生活照料,满足生存需要外,游戏是婴儿生活的又一重心,婴儿游戏是一种自发旅行生理、心理功能的行为,养育者的作用在于创设环境提供机会,支持其游戏行为。总之,婴儿成长是身心相依的,为此对他们的教养也是密切不可分割的。牢记保教关系原则是:教养合一(教与养为同一过程)——教养结合(教与养相互渗透)——教养并重(教养相对独立而同等重要)。年龄越小,教与养越不能分离,2岁之前的婴儿教育应当完全融于养育的行为,他们是同一的过程。
2. 关注3——6岁幼儿期教育,保教结合,保教并重。
这一阶段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家长陪伴的时间相对少了,但不等于不要教育。那这时所要坚持的原则是保教结合,保教并重。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这里不作重点讨论,而重点谈家庭教育问题。保育谈的是生活问题,教育谈的是人格、行为问题。家长关键起引导、示范作用,保证安全,尊重幼儿,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切有孩子自己动手;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鼓励,给孩子规则,给孩子安全,让孩子主动探究,参与活动,大胆想象,吃苦耐劳,对人有礼貌,关心他人,自觉阅读等等,这是教育,是在生活中的教育,生活即教育。
第二、谈教什么的问题。
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了一段话,到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启蒙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
1.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成长。(1)孩子十分喜欢游戏。小孩子生来就十分好动,他们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要明白,孩子多运动,就多强健;多游戏,就多快乐;多经验,就多学识,多思想。具体方法是:第一,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做父母的应该找适宜的伙伴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影响。只有这样,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畅快了,智慧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2)孩子喜欢模仿。小孩子未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到了3——4岁的时候,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更强了。而这些模仿的对象就是接近他身边的所有人,尤其以父母为最重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举动都是孩子无形的榜样。(3)孩子十分好奇。孩子不光喜欢游戏,好模仿,也十分好奇。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所有孩子都好奇,请家长不要关闭孩子的好奇心。(4)孩子喜欢获得成功。孩子喜欢动作,但更需要动作以后的成功。给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适合孩子的承受能力,让孩子在做事中获得成功,有成功就会高兴,就有了自信心;所做的成就愈多,自信力就愈强,事情就愈容易成功。(5)孩子喜欢野外生活。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野外的郊游对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做父母的虽不能样样都满足孩子,但至少要经常带孩子到野外去玩玩,哪怕是村边的小路走一走对孩子也是其乐无穷。(6)孩子喜欢合群。有小伙伴合作玩是孩子十分幸福的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根据孩子合群的心理以教育、影响孩子。第一要让孩子经常有小伙伴玩;第二给孩子买一些小玩具、布娃娃等,以弥补孩子的寂寞,当然到了一定阶段让孩子进幼儿园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孩子社会化的开始。
2.指导。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这个指导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的指导方向就是孩子的成长方向。指导的关键是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教育。
首先是人格养成——培养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好人,健康人。
其次是性格、情商的培养——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为人处世、幽默等等。
第三是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养成阅读的习惯,凡事能主动担当,有责任意识等等。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深刻。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3.解放。
首先解放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要功利性太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人生。
其次,要解放孩子,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解放孩子的手,让孩子学会生活;解放孩子的脑,让孩子自己想象与创造;解放孩子的腿,让孩子学会独立走自己的人生。当然,这里的放手不是不管,而是积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培养责任和担当。
国家花了六年时间,经过上下多次的校验和论证,于2012年6月出台了儿童教育纲领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是国家对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要求,是对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不仅希望孩子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更要有独立的人格;要学会倾听、阅读、表达;也要有好奇和探究兴趣;能大胆与人交往,适应各种环境;还要有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创造想像能力等等。在实施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都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秉承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以游戏为核心,让每个孩子在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体验,收获成长:使每个孩子良好的个性习惯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探索兴趣得到激发;积极的思维品质得到启迪;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得到培养;勇于创新的意识得到启蒙;正向的素质教养得到萌芽——以实现赢在情商,聪明伴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