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新常态下,切实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已成紧迫之需。
多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三农”政策,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到全方位的实惠。
按理说,党和政府的这些关怀,看得见摸得着,暖了心开了怀,广大群众应该充满感恩之情,也应该感谢代表党委政府实施惠农政策的基层干部。但事实上,不少农村的干群关系不如人意,有些甚至相当紧张。为什么会出现群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呢?也许各地情况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我多年基层实践的切身体会来看,无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宣传教化欠缺,工作上大张旗鼓地做,思想上忽视解释发动;单方面从善意出发,大包大揽,把群众撇在一边,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关心群众不够,漠视群众冷暖,疏远导致猜疑,距离产生误解;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政府想干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未能很好对接;部分干部能力不足,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象公仆象主子;一些干部私心杂念太多,损害群众利益,办事不公平不公开,甚至不守法不廉洁等等。
以上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解决。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一是拉近距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很长一段时间被许多人忽略了,一定要恢复这个好传统。基层干部要树立公仆意识,摆正位置,从感情上尊重群众,情感上没有缝隙,现实中才没有距离。不要嫌路途遥远,不要嫌那长满老茧的手,那挂满蜘蛛网的厨房,那洗不干净的饭碗,那充斥畜禽味道的厅堂。要主动找群众唠嗑,了解他们的想法,看清他们的困难,明白他们的期盼。群众来办事上访,要有好脸色好话语,有一杯水一声招呼,耐心解释,尽力解惑,使其有进自家门之暖,而不觉登衙门之难。唯有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同饮一缸水,风雨同沐,星月共披,心扉互开,才能拉近距离,密切关系。
二是高效沟通。与群众的沟通,要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把上级的方针政策,政府的任务措施,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容易接受的方式,言简意骇地宣传告知。与群众沟通要及时,做决定之前,开始工作之初,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讲清意图和目的,尤其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项,更需要点对点人对人的沟通,达成共识,消除疑惑,形成合力。沟通还要顺应时代,创新方式,力争全覆盖无遗漏。除了传统的开会议贴告示串家门方式以外,还必须运用报纸,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手段。
三是换位体验。关系是双向的,干部与群众只有换角度思考,才能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干部不定期住进农家,一起种田地垒石头,一起翻山头涉河水,经受日晒雨打的艰辛。到山区贫困家庭,体验缺水洗澡,没电照明的无奈。不表明身份,装成平民百姓,帮自己的联系户去审批部门办这个手续,递那个诉求,品味过程的艰难坎坷。也可以选择合适时机,采取自愿报名和误工补助方式,让群众代表到机关、乡镇和村民委,或跟班或当观察员,和干部一起接访,一起研究,一起奔波,一起加夜班,一起被误解,一起受责怪。这样,也许能让他们看到办成一件事,完成一个任务,推进一项工作的不容易。也就更能理解干部的辛苦,体谅干部的难处,支持干部的工作。
四是立德取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时代已经到来,基层干部必须以“三严三实”标准要求自己,树形象立威望,才能取信民众,带领团结群众跟着自己干。要以诚待人,讲实在话,不说空话套话,更不能弄虚作假,群众看穿你的一次欺骗,就再难信任你。作风要务实,讲究效率,该办的事马上办,不推诿扯皮,不应付敷衍。做事情要切合实际,把精力财力用在刀刃上,用在群众需要的地方,不搞门面工程形象工程,杜绝劳民伤财。公生威,无论是调解纠纷,还是分配民生资金,确定各类扶持对象,都要坚持标准,公开透明,公正公平,不能优亲厚友。尤其是要牢记作风建设一刻不放松,永远在路上,严守法纪,筑牢底线,绝不能以权谋利,中饱私囊,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导致民怨纷生,损害党委政府形象,恶化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