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沟通在民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而这一切的桥梁就是沟通,沟通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业务范围广,涉及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任何差池都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做好民政工作,既要讲法治,更要讲感情,在日常工作中讲究沟通技巧,对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民政政策的上传下达。
民政工作触角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救助、殡葬改革、优抚安置、养老托孤、婚姻登记、民主选举、社团管理、慈善募捐、防灾减灾等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社会救助体系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各项民政政策的调研、制定、出台、实施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做保证,各级民政部门更要准确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意图,做好上传下达,确保政令畅通,让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民情、顺应民意。
民政工作的对象大部分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因为自身或环境的原因,生活处于低迷状态,游离于社会底层,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什么事都喜欢憋在心里,不善于表达诉求,一旦对生活感到绝望,就极有可能自残、仇富甚至仇视社会而做出极端行为,厦门公交车纵火案正是因为官民沟通不畅而酿成的惨案。作为民政工作者,以平等尊重的姿态,蹲下来和老百姓面对面的沟通,既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达,实事求是的了解民情,更能让老百姓敞开心扉,乐于接受社会和政府的帮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三、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打造“阳光民政”、“ 和谐民政”。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是党和政府从严治党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呼声。在这种大环境下,打造“阳光民政”、“和谐民政”成为时代的需求,“阳光”、“和谐”成为民政工作的主旋律,也成为广大民政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工作状态。
民政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是否贯彻执行到位,老百姓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这不是听听汇报、看看报表数字所能实现的。就拿最低生活保障群体来说,要真正检验这个群体是否应保尽保、特困救助是否真正到位,我们必须要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与老百姓实现零距离沟通,实地体察民情和调查人民群众满意度。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更可以让民政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在实际民政工作中,面对素质迥异的服务对象和纷繁复杂的诉求,如何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呢?
一、首先要学会倾听。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和了解来访者。因为只有懂得倾听,我们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和好感,使沟通顺利进行。倾听是一种礼貌,愿意倾听别人说话表示我们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这会让说话者有一种倍受尊重的感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咨访关系。在与人交谈时,即便我们还没有开口,我们内心的真实情绪和感觉就已经通过肢体语言清楚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了。如果双手抱拳,眼睛盯着别处看,或皱眉等,会让对方觉得别扭受冷落,进而引发来访者的不良情绪,甚至争吵。所以倾听还要注意自己的神态语言,比如自然微笑,身体略微前倾,时常看对方的眼睛,微微点头等,努力领会对方所说的题中之意和言辞所要传达的情绪与感受。这样就可以使对方更愿意接纳我们的意见,从而使沟通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二、其次要学会接纳。
对生命而言,接纳是最好的温柔;对于民政工作者而言,不论是政策调整,还是各类事务性工作的贯彻落实,甚至是有些服务对象的胡搅蛮缠,接纳都是最好的利器。心理学研究表明,关注自我是人的本性,沟通的一方若感到自己不被接纳或尊严受到挑战时,心理上自然产生抵抗,从而产生自我防卫机制,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就拿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的始作俑者陈水总来说,他的极端行为固然给社会和无辜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离于社会边缘、饱受耻辱和冷落、绝望而无助的灵魂,是政府各部门的不接纳、冷漠和推诿。他打过零工,摆过小摊,低保被取消,想办医保、社保,却因派出所将其年龄少写一岁而被拒,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在各职能部门和信仿局之间往返22次无果。试想如果他能被接纳理解,各职能部门能积极主动的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悲剧还可能发生吗?
我们民政工作的对象大多面向社会弱势群体,面对他们的种种遭遇和诉求,无条件的理解和接纳是最好的工作姿态,这样既能缩短与服务对象的心理距离,又能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退一步说,即使没有政策支持,不能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帮助,我们接纳包容的姿态也能从心理上给予其支持的正能量,换取服务对象的理解。
三、要学会换位思考。
伟大的马克思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生活和工作都是这样,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的时候,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的时候,首先弄脏的也是自己的手。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做好民政工作的法宝。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从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体谅对方,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要使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我们必须全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救急解难工作。而看似平常的民政救助工作,要真正做成“民心”工程,让老百姓感受政府的温暖,以感恩的心态自力更生、回馈社会,而不养成等、靠、要的怠惰性情,在按国家有关政策实施过程中,民政工作人员还必须从感情出发,学会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父母亲人,确实体恤他们的疾苦艰辛,在经济上扶他们一把的同时,给予其支持理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