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策思考
2015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战略机遇期。综观“十二五”期间**县小康社会建设六大领域的实现程度:经济发展53.9%;社会和谐程度79.8%;生活质量80.3%;民主法制96.7%;文化教育55.9%;资源环境85.7%。2011年以来,该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年均增长2.7%,距实现小康社会尚有28.4%,按2012年(71.6%)的实现程度分析,要完成这一目标,年均增长要达到3.55%(即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0.85%)。根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发展压力是巨大的,而且六个方面发展也不均衡,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低于56%。怎样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笔者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紧抓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步伐。一是增强发展的紧迫性。应继续实施四大战略(项目带动、工业主导、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规模开发四大优势产业(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加快建设四大功能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区、新窑煤炭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山—**山生态旅游区),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提高发展的竞争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规模企业、壮大中小企业、培育新兴产业,适应市场竞争。三是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既指覆盖人群的全面性,也指建设领域的全面性,其评价指标体系分六大领域23个指标,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坚持科学发展,打好发展基础。瞄准四大产业(即: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方向,形成符合县情的产业方向和工作格局。一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集聚的能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一园一区三项工程”的县城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聚集,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社会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调动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各类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三是做好扶贫开发。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重大机遇,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
三、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一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加大环保力度。实施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抓好环境及河流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煤炭、电力、造纸、建材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三是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倡导绿色消费,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开展节约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生态城乡。
四、聚合各种力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政策指导。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一套有力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综合研判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及问题。二是完善监测考评体系。开展科学评估,处理好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防范重经济指标、轻其他指标的倾向,克服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发展后劲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