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然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一直行驶在“快车道”上。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给国际国内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这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态度,是未来我国政策制定的基石和基础。专家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在增长速度上不可能一直保持过去的高速度。那么能够容忍的速度是多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一句话,必须适应和习惯经济增速回落,经济增长在中高速区运行这个新常态。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居民收入稳步上升,发展成果将惠及更广大民众。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中国不到50%的最终消费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逾80%的消费率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经济要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以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提振消费任重道远,非常急迫。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不仅有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动力,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即: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大挖掘来垒高GDP总量,提高经济增速。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过去十年来中国经济主要是财政货币资金大投资、大放水驱动的,最为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4万亿元大投资。货币信贷、财政资金的大投资驱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后遗症非常大,目前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就是后遗症之一。中国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已过去,都已经没有后劲持续力了,必须转到创新驱动上。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不增加要素投入,在不实施大规模投资情况下,提高单位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产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四是一些不确定风险显性化。产能过剩、能源紧缺、楼市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针对新常态的特点,我以****县为例,谈谈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因地制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同时,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措施上有力。一是目光要长远。要树立“只要惠及子孙,成功未必在我”的意识,着眼长远,确保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县而言,各项工作要围绕“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来细化目标任务,要放眼2020年通高速公路,未来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蓝图来谋划工作措施,只要基础打得牢,必将为**的后续发展凝聚强大的动力。二是发展要绿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只要绿色GDP,不要黑色GDP。同时,良好的生态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更要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永葆山青水秀天蓝景象。三是增速要适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县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快速提高了经济总量,GDP年均增长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8%,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增速区间,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盲目赶超跨越。四是经济要集约。随着科技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质量和效益并重才是长期发展态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下的必然选择。依靠科技,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是大势所趋,多年以来,受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科技创新一直是**的短板。因此,****县应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广运用科技成果,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向科技要质量,通过科技提高效益,不断促进集约型经济产业发展。五是结构要合理。**县优势在山,优势在水,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在旅游。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尤为关键。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发展能快就不要慢,既要快马加鞭,更要蹄疾步稳。善于用资源换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养生旅游业,不断调优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环境友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县位于**西北部,地处**丘陵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多山少地,总面积3196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布依、毛南等14个民族,总人口17.2万人,是集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远地区)、山(偏远山区)、穷(贫穷地区)、库(移民库区)于一体的**区定贫困县。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闭塞,本世纪以前,**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很缓慢。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出台落实,加上西部计划标志性工程**水电站在**开工上马,**的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1至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财政收入9.34亿元;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累计513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4.45亿元,年均增长14.5%。虽然**经济发展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但从**县近三年来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仍然与全国县(市、区)平均水平相差较多,同时,**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快车道”上,后发展、欠发达、基础差、(经济)总量小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结合**县情实际,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发展生态工业。一是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以水电、风电为主导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红水河流经县境115公里,水电资源占红水河流域总蕴藏量的45%,是西南资源富集区。此外,还有红水河一级支流大小河流57条,可开发的小水电站17个,同时风能资源也较丰富。当前,**应在服务好**水电站正常运行,积极促成**水电站二期工程上马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小水电项目,做大电力能源产业基地。二是做强做优竹木加工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竹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较高资质品牌,综合加工能力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环境保护指标优,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促使竹木加工业逐步从初级产品加工向综合利用、环保、高端产品加工方向发展,延长竹木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精心发展,**县的无公害水果产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如今水果年产值达到2.5亿元,荣获“**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荣誉,还是**内陆最大的库区生态淡水养殖基地,拥有食用菌、优质水果、红水河鱼、野生六画山鸡、金花茶、天然饮用水等一大批绿色食品。如能培育和引进加工企业,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加工制品特色化,这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二)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近几年来,**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创新推广“三特三错(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大力培育发展生态特色林业、生态特色养殖和生态优质果蔬业,培育了六画山鸡、**珍珠李、金花茶、油桃、大果山楂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其中,珍珠李、六画山鸡、大果山楂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珍珠李等7个水果品牌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虽然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但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比较薄弱,要克服农业发展短板,需要在科技兴农上下功夫,推动农业机械化,继续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管护质量。要在打开市场渠道上想办法,管好产、供、销环节,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构建销售网络,突破发展瓶颈。同时,要持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一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目前已具备不错的农业产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红水河流域生态农业区,能有效地促进产业增量提质。应培育发展好以杉木、松木、毛竹为主的经济用材林产业,以油桐、油茶、核桃、八角为主的油料植物产业,以名贵药材和食用菌、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养鳖养鱼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培育好以板栗、桃李、大果山楂、百香果、沙田柚为主的特色优质果产业,同时保护保护好境内60多万亩栓皮栎产业。二是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化建设。产业基地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能更好地促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在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如六画山鸡规范化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同时,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如**珍珠李高产示范基地、核桃示范基地、毛竹种植示范基地、油桐保护示范基地、高脂松种植示范基地、高产油茶示范基地、烟稻菜轮作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名特优水果示范基地、珍稀植物示范基地等。三是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实施品牌化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前提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和登记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油桐之乡、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山鸡之乡和**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库区生态淡水养殖基地等特色优势品牌,不断突出产业发展优势。
(三)发挥山水优势,打造原生态养生旅游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养生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亲睐,康体养生游已是大势所趋。**有着“森林王国、水上**”之美誉,境内山奇水秀,自然天成,红水河穿城而过,拥有华南第一大峡谷——**大峡谷和“浮在城市上空的原始森林”——**大峡谷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拥有“三项世界之最”的**水电站和56万亩的内陆湖——**天湖,全县森林覆盖率84.05%,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完好的生态环境、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良好气候,为**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十二五”伊始,**就提出了打造“**特色旅游名县”的目标。2013年7月,**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的历史跨越。**处于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内,**的生态养生旅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应紧紧抓住机遇,全力做好生态养生旅游工作,力争旅游业早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完善生态养生旅游总体规划。突出“养生福地、生态**”的旅游定位,抓好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构筑完善旅游布局,重点围绕奇特的山水和完好的生态做足文章,以高标准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二是加强旅游景区建设。重点做好旅游景区的优化升级和创优工作,抓好一至两个特点鲜明、亮点突出,能充分展现**特色的景区建设,建成一个5A、两个4A、三个3A级景区,逐步打造原生态养生旅游品牌。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文明发展的民生工程来抓好抓实,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使乡村旅游成为**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培育一批星级酒店、星级餐馆,组织开展酒店、农家乐服务、导游员培训,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使旅游更具人性化、更具亲和力。五是加大旅游开放合作。加强旅游宣传推介,积极主动融入周边旅游经济圈,促进共同发展。
(四)发挥天然优势,打造生态园林城镇。**县城区两山夹一水,县城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红水河两岸的十里美丽画廊中,生态山水园林城的特征非常明显。**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城镇。一是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建设理念,把县城作为4A级景区来打造,逐步完善水山园林景观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全力打造具旅游、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红水河上第一城。二是大力改善城乡风貌,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彰显民族特色,不断提升城乡品位。大力抓好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推行“两有、四化、六小”乡村建设模式,确保每村有一个规模产业,每户有一套稳固住房,实施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房屋亮化,争取每家每户要建有小火房、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圈、小化污池、小沼气。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让全县城乡风貌大为改观。三是加大名镇名村建设力度,打造“乡土味、民族风、升级版”的新型乡村。
三、抓和谐稳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县是库区移民大县,**水电站的建设,使**搬迁了近3万人,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同时,**还有近4万的贫困人口,治理一个移民人口有五分之一的移民大县和贫困人口占总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贫困县,社会治理创新必将是一项长期探索提升的工作。近年来,**成功探索并推行了“三加强、四到位、六大员、五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经验”,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还对“**经验”作了专题报道;新村建设、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党建保障“四位一体”的“纳岜扶贫”模式成为**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典范。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社会稳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连续3年排在**前列。
虽然**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应当继续推进建设“平安**”工作,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经验”,推广“一村一警”农村警务新模式,强化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进党政领导坐班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工作,完善信访制度和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推进“巡回法庭”建设,化解“三大纠纷”,从源头预防信访事件发生。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联合调处机制。创新帮扶机制,通过加快基础提升,注重产业带动,突出模式创新,加大技能培训,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抓好制度规范建设,提高干部执行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