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棍棒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一、棍棒式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桑树条从就抻,对孩子做出的某些行为用棍棒教育,如:实在太生气了,忍无可忍,折腾得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当众无理取闹、不打一下收不了场、怎么说都不听、不打管不了,不打不长记性,犯了错误就要打,不打没规矩、做事拖拉、调皮捣蛋、撒谎、偷东西、争强好胜、成绩差、在校惹麻烦、沉迷于看电脑和上网玩游戏等。所以,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打骂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多父母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先看下面几个案例:
1.甲孩母亲:“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2.乙孩父亲:“孩子是我们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外人”没权干涉;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过错。”
3.丙孩家长:“你这孩子真废物;家里生活困难都怨你,该死的东西!”
二、棍棒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实际上,这种非打即骂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是一方面,心灵的受伤则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有时虽是开玩笑也会出问题。家长对孩子憎恨和厌恶时,会使孩子到处招惹是非,或者使孩子悲观厌世,增强反抗精神和敌对心理,从而不能真诚相爱。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养的,所以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家长随心所欲对其子女进行体罚,缺乏应有的鼓励。家长任意体罚孩子的身体、贬损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遇事往往先不究原因就谩骂和贬低子女,很少给予鼓励。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罚和强制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使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或者使他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因为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和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孩子就会持消极态度。对孩子要求严,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高尚的人,也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顽固不化的人,或者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犯了罪,成了罪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3.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4.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甚至产生厌世念头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5.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很多家长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这些认识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大人们的附属物,所谓“为了孩子好”,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求理解和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阶段,这时就需要父母循循善诱的疏导,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指责,那样只会激起更加顽强的反抗.孩子在兴趣.爱好和发展上想怎么做就让他怎么做,应该给他们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现在的无形就是将来的有形.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耐力,这样孩子不管在任何困境和磨砺中都能闪耀他的光辉和高尚情操,应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兴趣爱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将来走向成功最好的攀岩基。孩子浓厚的兴趣能挖掘出他们思维空间的潜力和想象力,兴趣会给人带来喜悦和追求的快感,在这种兴奋之中同时也进行着人生的积淀.伴随成功的是汗水和付出,宽松的环境是成功的沃土,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从小知道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道德品质的体现,要学会尊重别人,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会利用时间,善于利用今天就是为了努力创造明天。
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
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父母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便于和孩子沟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若本身有错或教育不当而委曲了孩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规范家长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不酗酒、不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谈举止要文明。
2.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直接数落孩子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遇事要听听孩子的意见。平常要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多与子女交流、沟通,发现子女有不正常状态要及时帮助其解决。但要防止关爱过头变成溺爱。
3.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采用讨论式、谈话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情”是打开青少年心灵的钥匙。家庭教育应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犯了错误、失足的子女的教育要忌粗暴,忌一味的打骂,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孩子一道找出他们的病根,再针对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被情打动的孩子,定会敞开心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回报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谊。
4.给孩子营造一份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斥责;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
教育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感就源于她在婴儿阶段是否得到父母的关爱。一个婴儿在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如果他们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抚,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习惯欠缺,对他态度卑劣等,就会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因而形成不信赖他人的人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的一个原因吧。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良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异的新世纪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