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区**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水乡小镇。全园有大约400名儿童,其中留守儿童约占50%左右,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不断增强其生活幸福感。我园作了一些尝试和研究,旨在为这一特殊群体的孩子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本课题主要研究3-6岁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
二、留守、流动儿童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胆怯,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年龄较小的孩子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三是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四是过分依恋。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因此,看管长辈有意无意对孩子多了一些照顾,生怕孩子受了什么委屈。有时为怕孩子受到伤害,干脆将孩子关在家中,不让他们出去玩,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孩子就对长辈产生过分的依恋。
2、语言发展方面的问题
儿童言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从1岁到6岁之间。这一时期,母亲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儿童言语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上幼儿园之后,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听力的障碍,听不懂别人说话;另一种是言语的障碍,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更严重的表现为阅读障碍,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表达也不清楚。这是母亲和孩子早期分离的严重后果之一。另外,言语是人类高级智力活动的基础,听和说是言语活动的两大方面,如果幼儿听说能力发展不良,会直接影响其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交际等,也制约了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在童年早期就与父母分离,代理监护人对幼儿的照料一般不如幼儿父母细致和周全,他们较少关注留守幼儿的言语发展,从而导致留守幼儿的言语发展普遍存在问题。如:口语表达习得较迟、幼儿普通话听说能力较差、与同伴语言交往能力弱等等。
3、行为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品德行为习惯较差,散漫、缺乏约束,不懂得谦让、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学校表现会好一点,回到家里监护人根本无法管理,不少孩子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约束不够,违法违纪现象逐渐上升。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亲的关系,对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各种原因而无法担负起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没有自控能力,难免出现行为偏差甚至长大后发展到犯罪。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爱换衣服。好斗、好冲动、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就变成了“问题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影响着正常的成长发展。
“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隔代教育,“小皇帝”“小公主”们总是饭来张口、以来伸手,生活上的事从不操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的事都不重要,造成许多高分低能的不健全儿童。
4、安全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家长不在家,容易受到别人伤害。留守儿童面临很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干扰。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常把他们作为作案对象,有的伺机敲诈钱物,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近年来,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还有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同龄儿童犯罪当中,留守儿童犯罪是其他儿童的三倍。这其中有很多孩子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孩子,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很少。
5、学习方面的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平平淡淡。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戚朋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吃好住好,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对待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只能听天由命,很是被动。
三、留守、流动儿童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由于土地的改革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为什么父母不能将子女一起带进城?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1、住房条件的限制2、过高的生活成本3、孩子的教育开支。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工作的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们时刻处在强烈的思念与精神饥渴中。他们缺乏自信、快乐和幸福感,总有被遗弃、孤独、紧张、缺少阳光的感觉,心理问题突出。而流动儿童的问题在于,虽然跟父母在一起,但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的家庭教育。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做法
1、建立沟通机制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2、选好托管对象
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而幼儿的可塑性又非常强,所以,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现阶段很多的家长往往是把孩子交给家中年长的祖辈照顾。因此大力提高广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外出前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孩子,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3、提供学习环境
教育专家认为,除智力因素外,孩子生活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家长首先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物质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但居室布置一定要整洁,安静、不易让孩子分心。童年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学习非常重要。其次,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4、增强家教意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父亲每天很早出去打工,晚上很晚回来,有一天孩子说要告诉爸爸一件事,爸爸却说上班时间快到了,就急匆匆走了。到了晚上,爸爸回来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心里有些愧疚。第二天一早爸爸把孩子叫起来,问孩子想说什么事情,孩子说他把存钱罐打碎了,拿出零钱来买爸爸一天的时间,带他出去玩。爸爸眼泪倏地下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爱。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心理的关爱。有时爸爸妈妈的一个亲吻或拥抱,在孩子身上就是一股暖流,而很多留守儿童享受不到这种感觉,尤其对年幼的孩子影响更大。因此,父母在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尊、自信、自强。在外尽量与孩子经常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必要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在沟通中渗透教育。
5、普及深化教育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地家长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时,指导家长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宣传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育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然而,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留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我们希望社会、政府、学校及家庭能够迅速的联合在一起,为保护祖国的花朵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健康而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