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校园法制教育体系的思考
一、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小学开展普法教育,要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应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但反观现实,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法制教育的环境不容乐观: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没有进行比较系统、全面、专门的法律课程建设,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是比较单一,方法与手段基本还是以灌输式、说教式、运动式、报告式等为主打的普法宣传,虽然其对学生“知法”、“懂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方法呆板、粗糙,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教育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教育实效难如人意。从师资力量看,当前中小学教师法律专业科班出身微乎甚微,教师所拥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等比较局限,与从事法制教育的要求和目标难以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育实效的发挥。
我们同时观察到,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现象也在呈不断蔓延之势,成为影响教育成效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在校生违法犯罪现象呈蔓延与上升态势,原因固然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思想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力与失当有关,但学校法制教育的方法简单缺乏实效、对问题学生重视不够,乃至在预防犯罪教育工作上管理不力也是在校生犯罪率高居不下的原因,而且最终都付出了对社会、家庭和未成年人自身造成损害的高额社会成本。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我校走现代管理之路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社区与家庭育人氛围薄弱,教育环境复杂;另一方面本地区外出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加大,生源结构处于快速转型之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法规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的训练亟需改善与提高。所以我们坚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下,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办学的规章、制度去积极指导办学治校,从而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同时,我们在遵循国家整体普法规划要求和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中,紧紧围绕“育人为本、德法并重,创建我区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公民”这一教育目标,从加强法制教育活动常规实践、提高教师法制教育能力以及营造安全、文明、法治、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通过逐步完备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体系,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实现学校法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构建校园法制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一)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1.加强硬环境建设,开发校园环境中的法制教育资源,突出环境育人的作用。作为乐山市安全文明校园,我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与规范常抓不懈,如对于学校门口处交通主干线的不利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交通法规教育;又如对小摊小贩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造成学校周边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学校提请上级部门成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联合协调机构,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并组建校园周边环境督导队伍,经常性地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巡查,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方净土。另一面,“学校的物理空间也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都是法制教育资源的可开发之处,从校园门口的交通安全提示到楼梯口防滑标志、每层楼面紧急逃生装置的配置,再到底楼橱窗的校纪校规和行规图片展,每个教室黑板报的“法制角”、班务对话栏等等,法制化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师生获取了独有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增加了法制意识。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历经数年努力,借助社会力量及专业人士队伍的筹建与合理运用,已基本建立起法制教育长效合作机制,各类社会力量如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大专院校、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等,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互动、深度参与,每学期定期的“警校共建、社校共建”等实践活动都为青少年学子们打开了通畅的法制教育的联络渠道,从而构建起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格局。
2.在引导师生主动维权中增进用法意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学校当然无法独善其身,在通往现代转型之途上,学校作为办学行为主体必然会直接面对各种社会冲突与矛盾,关门办学显然不符现代教育理念,也无助于问题的应对与化解。然而学校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与有限的时间精力根本不足以应付防不胜防的各种法律问题(校外经济往来、校内人事管理、学生意外伤害等等),因此聘请具有教育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的律师作为学校的常年法律顾问。近年的实践证明,律师作为专业资源的介入,无论在师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法律问题咨询方面还是在法制教育研究、各类校内外矛盾的化解上都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律师介入提高了学校依法自主管理能力,也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同时借助专业律师资源的介入,几年来,学校在面向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中,也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践,使得师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法律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渗透法律元素,加强法律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1.在师德教育中融入法律元素
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近年来我们在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组织教职工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帮助全体员工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型、保障性、基础性”的深刻内涵,为教师解读《教师师德规范标准》等的具体要领,每个学期开学由教师及班主任填写《遵守师德规范承诺书》,把师德考核作为学年教师任职情况考核的首要项目,在教师晋级、提干、评优等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师德考核不但参照值日校长的记录,还结合班级法律小顾问记录、学生问卷、家长信箱等多渠道反馈信息进行综合评定,彻底杜绝违反师德的教育行为发生,从而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塑造依法治教、文明施教、精心执教、廉洁从教的教师新形象。
2.在业务培训中切入“法律”专题
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创新性的教育成果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师资,鉴于学校教师无一人为法律科班出身的队伍现状,为了提高教师们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我们在法制教育研究实践中坚持研修一体、实训结合,将法律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在教师的日常业务进修中,切入法律专项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通过培训不仅帮助教师们提高了自身的法制素养,并得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法制教育资源的能力,使得创新性的理念和构思最终转化成为富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成果。
3、在教育研究实践中提升育“法”能力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教师法制教育能力的提升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实践之中,并且借助各级课题引领和年度发展性项目驱动来深化其内涵、提高其品质。在法制科研上的坚持不懈地持续探索中,校内法制教育的参与人员达到了校内在职员工的90%,校内法制教育的对象从学生群体扩大到了教职员工甚至发展到了家长,校内法制教育的领域涵盖了校内从课堂到课外活动所有场所,校内法制教育活动的方法途径从单一的灌输式正在向多渠道多元互动模式转化,教师们在法制教育内容、机制、手段、途径、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尝试中自身的法制素养、教育能力、研究水平都得到了综合提升。
(三)立足主课堂,开发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形成内容和方法体系。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或多或少基本上都包含着法律知识。依据培养健全未来国家公民人格的学校办学目标,我们的工作就是把隐性的法律知识显性化,使师生在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有机挖掘、开发其中的法律要素。几年来,我们着眼于开发学校现行课程本身所蕴涵的法制教育资源,围绕学校普法教育的导向和重点,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组织、落实,进而转化为具体的法制教育行为。我们通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与重组,已架构起较为系统、完整的高中阶段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并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原则下,摸索出一套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运用法制教育资源同步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策略:数理化学科,主要通过编制应用题进行开发;英语教师通过情景对话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语文教师则从现代法理的角度给学生一双“法眼”重新解读课文;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充分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中的动作规范,学会自我保护和避免伤害他人,并通过学生让每一位家长了解校园内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程序和办法……这样的法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学生们易接受、听得懂、记得牢,而老师们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法律知识的反复学习领会运用,也实现了法律素养的自我提高。
三、学校法制教育研究实践所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1、法律基础知识逐步夯实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抽样、情景测试、现场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在教育前后的变化进行跟踪比对发现,一些基础性的法律知识,如《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安全交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等这些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名称的知晓率、重点法律条文及其应用的相关案例上,学生由以前不够关注、知晓不多的状况到现在对有关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制裁违法犯罪、保护人身权利、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履行公民基本职责与义务等各个方面的了解把握,在知识的量与质上均得到明显改善、提高。几个学年下来,在没增加课时、师资,没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没影响学生学科学习的同时,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了很多法律知识。学生法律兴趣提高、法律精神增强、法律知识的获取,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学校相关的纪律、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从《中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到其它系列行为规范方面的规定,由以前的被动遵守,受约束而经常产生矛盾摩擦,到如今明确职责,主动执行、维护,行为规范情况明显改进。
2、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如何解决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矛盾、纠纷?怎么看待社会不良风气?法律究竟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担负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面对这些问题,由问卷、学生访谈、个案追踪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显然可以给出更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于同学之间的纷争、摩擦甚至校园暴力,求助老师或者及时报警;对于师生之间教学行为冲突,变默默承受为主动向学校行政部门申诉;对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乘黑车、买赃车等不法行为的及时提醒;上下学穿马路实验课体育课行为规范性等等细节的变化,都足以说明法律学习在思维、意识发展上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法律行为能力进一步提高
如何应对小偷、勒索殴打之类的校园暴力?发现违法犯罪的事情怎么处理?独自在家陌生人敲门、溺水、火灾、触电、煤气泄漏等等如何自救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学校集体组织的消防、防暴演练,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模拟、活动训练,政教处设置的情景测试等,都可以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根据学校普法教育中的学得与习得,正确、积极运用防范措施,从一些日常行为和小事入手,主动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已化为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
(二)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法律资源学科开发的推进和各项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活动设计、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变革、创新。比如:在处理、运用教材中形成的资源开发意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中育人意识的增强;在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法制教育研究整合中采用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注重创设情景、情感体验、提倡案例说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资源开发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反馈调控中涉及到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差异性、参与度、交互度、达成度方面评价的思考与探索;由之而带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学习效能的提高等等。
(三)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学校普法教育机制
在常年的法制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立足整体推进的目标对学校普法机制进行了重新构思、设计:在原有利用校报、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开讲座、作报告、搞参观等“静止的、运动式的、形式化的”普法宣传基础上,完善校园普法的培训机制、学科开发机制、校内申诉机制、主题教育机制、环境教育机制等。
为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法律水平,我们突出校本自培的作用,定期聘请法学专家、学校的法律顾问来校进行讲座、座谈、实地指导,同时教师边实践边学习边应用,发挥自主学习的个人能动性,让教育者法律素养提高为学校普法教育环境生态的改善注入源源活力。其次我们尽可能利用学生在校内的不同空间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策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宣传内容:在每天的升旗仪式、晨会和午间休息中,联系媒体时事热点和典型案例,通过校园有线电视网、校园广播台运用讲授、辩论等多种方法、手段向学生宣讲、传输普法新知识;在课堂学科教学主渠道中,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征,寻求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联系结合点,通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来印证法律知识;在校、班会课的主题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班务对话”,如收费时遇到假钞怎么办?上学途中碰上敲诈怎么应对?手极短信诈骗如何识别与防范?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问题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等。在对话中联系学生身边的真实个案,教导学生剖析运用法律;学校定期举行消防、防暴等演练活动、安排学生到少教所、法庭去考察、旁听,从而为学生良好的法律观、法律态度的养成奠定基础;学校还在加强制度建设中,建立起贴合校情、操作性强的《学校师生申诉制度》,为师生的依法维权行为提供平台,从学生对营养餐配置问题的诉求到质疑运动会中成绩设计的不合理因素等,其中蕴含的自主管理意识、弘扬正义、追求公平理念、思想皆由此得以展现、张扬;透过教室的学习园地、班务对话栏到走廊直至教学楼、操场、橱窗等校园环境在标语、横幅、学生自制法律作品、法律小提示的装饰、点缀,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的氛围无处不在;学校的法制教育实行德育、科研双线管理制度,做到个个有目标、人人有职责,在研究实践中既开发资源又积聚共享资源,一个立体、系统、层次分明的学校普法机制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完善。
(四)实现了法制教育资源开发内容与方法体系上的创新与突破
现行三类课程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法制教育资源的价值正是在教师们“创造性” 的筛选、重组、应用过程中显现的。
学科法制资源的开发研究实践活动已涵盖学校的各门学科,它在教学实践中动态形成,又促进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与运行。如语文学科人文资源丰厚,许多叙事文体的篇目甚至诗歌、说明文、文言文中都蕴藏着法制素材性资源,涉及到《国旗法》、《国歌法》、《国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收养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在法制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点上关联到的法律条文达百余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则注重书本世界、知识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创造性,主要通过编制应用题、设计案例等来实现法制教育资源的发掘、利用。内容涵盖《野生动物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互联网经营管理条例》等十余部法律法规,涉及具体条文八十余条;体育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伤害事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体现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争、人人平等的“费厄泼赖 ”精神,以及体育锻炼中的安全要求,其中包括安全教育与安全锻炼。除了素材性资源外,场地、天气状况、体育器具等条件性资源也在考虑之列;班务对话主题教育、普法十分钟、探究活动等辅助拓展型、探究型学科的开发内容立足学生思想动态、行为实际,更多地采取“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等形式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浪费、损坏公物、抄作业、考试作弊、违规上网、打斗等意外伤害现象,教育者有目的从《考试法》、《中学生守则》、《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高度,对学生进行互动式、对话式、角色扮演式的自主教育。教育目标的落脚点更多体现在行为、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经过近几年的反复研究实践,教师们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基本成型的学科教学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数理化学科,主要通过编制应用题进行开发;英语教师通过情景对话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语文教师则从现代法理的角度给学生一双“法眼”重新解读课文;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充分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中的动作规范,学会自我保护和避免伤害他人,并通过学生让每一位家长了解校园内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程序和办法;探究活动的指导老师则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情境;普法十分钟班主任老师全程跟进,进行短、平、快式的案例剖析;班务对话主题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平等自主对话……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策略在教师们教学过程的反复探索、创新中不断的成型,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四、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后续思考
1、通过法制教育研究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增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法理意识,激发学生成人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学生文明道德修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和感悟、学生法制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持续、广泛、深入的过程,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努力克服社会不公、不平、不合理等因素对正在成长中的他们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消极影响;
2、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知、行”背离现象依然部分存在。它提醒我们: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的实际,不断更新法制教育的手段和策略是必要的;
3、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并肩来办,学生的法律素养整体提高,不能脱离家庭教育的支撑和社会的关注支持。学校也应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联动,加大对家长和本土民众法律知识普及宣传的力度;如何合理投入与组织力量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4、课程建设应该关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希望法制教育资源能作为一个重点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所考虑,为一线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5、法律教育的师资问题不容忽视,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内可以在教师的培训中加大法律专业知识的内容;但长期来看,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引起重视,在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上考虑吸纳专业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