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随着**汽车名城建设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建设拼劲出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老家,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孩子们因为无法享受父母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又以道德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原因剖析
1、家庭教育缺乏。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外出务工,大多通过电话“远程”教育,而教育也仅局限于打电话关心孩子的考试和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很难对孩子进行充分地教育和引导。父母在外,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教育就只能依靠祖辈。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观念落后,他们能做的仅仅是生活照顾,深层次的交流沟通难以实现。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祖辈们非常宠爱,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对孩子的很多行为往往都听之任之的纵容。
2、亲情缺失严重。经过调查,39.5%外出打工时间在一年以内,50%打工时间在1~5年,10.5%的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时间在5年以上。父母即使回家,能与孩子相聚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父母在外期间,大部分父母与子女的电话联系不固定,38.3%的一周联系一次,35%的不定时联系,14.2%的一月一次,12.5%的很少联系,基本没与孩子联系的只有极个别的父母。7-15岁是道德思维与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父母常年在外和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感情支撑,容易引发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滋生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滞后。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将教育监护责任“转嫁”给学校,但是农村学校普遍教育理念滞后、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一个班30人有接近一半是留守儿童,一个班主任老师要承担十几个留守孩子的“父母”责任,任务非常艰巨,力不从心。农村学校很少有配备心理老师,开展道德教育,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的。
4、社会环境影响。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变得日益开放,渗透着暴力、颓废、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书籍、杂志、网络、影视、文学作品肆意泛滥,对人生观还未形成的留守儿童造成强烈的冲击。农村较差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治安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的道德良好发展,如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出的场所往往成为留守儿童随意光顾的地方,容易使他们进行不良的社会交往,沾染坏习惯,甚至违法乱纪。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力量,筑建牢固的道德教育基础
一是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及时转变教育的观念,不能单单满足孩子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也不能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其心理承受能力。二是保持良好的亲子交流。为了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感情生活的缺失,父母应该尽量利用各种途径同孩子们进行心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保持日常书信交流,另一方面增加探望时间。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的回家看望孩子,在家时应多与孩子交流分开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自身的工作情况,尽可能多地关心孩子的内心变化。此外,也可以在孩子放假期间把他们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这样既加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工作时的艰辛,懂得珍惜和感恩。三是合理选择监护人。农村外出务工父母,应该尽可能争取把孩子托付给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家人或者亲属监管。他们能够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指导教育,并能够给予正面的引导,从而使孩子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
2、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抓住关键的育人环节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学校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教育,还应包括心理健康辅导、道德教育以及行为教育等形式的素质教育,由于留守儿童较多,学校除了扮演正常的角色之外,还需要扮演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的学生亲情缺失的重要替补。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制定开展一些特殊活动,引导疏导其因孤独等因素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占有很高的位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学校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诚信、礼仪、知识等方面的榜样,以人格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来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老师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以及情感世界,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促进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接纳。只有在真实地了解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思想动态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对症下药,以促进他们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三是加强德育教育。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敬老爱幼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具备初步的纪律意识。帮助孩子明确成长目标,树立远大志向。老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事情时,带头做到。学校要普及心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与法制讲座以及献爱心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学校除了配有班主任之外,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多给予一点关爱的同时为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时解决其心理困惑,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补偿。
3、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重视“三农”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非农就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消除城乡差别,促进教育均等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爱岗敬业教育,逐步优化农村教师待遇。三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公安、交通、文广、交警、卫生等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对校园周边治安、交通、食品等安全进行全面检查。针对校园周边一些易反弹、难根治的隐患,严抓猛打,及时跟踪督查校园周边治理情况,有效处理遇到的问题,确保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常态化、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