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党员属地化管理的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有许多党员因拆迁而异地安置,原社区与党员实际居住地社区或工作单位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距,导致了原社区与实际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活动开展上的人员组织难、服务需求难、作用发挥难等一系列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党员属地化管理和邻里建设,提升街道社会治理水平,狼山镇街道在全区率先全面实行党员属地化管理,即对涉及房屋拆迁安置异地安置的党员,按照便于教育管理党员、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党员作用发挥“三个便于”原则,实行党组织关系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隶属关系脱钩的办法,将组织关系从原社区党组织转移到现居地党组织,并编入居住地邻里党组织参加组织活动,接受日常管理。截止目前,已完成378名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其中街道内接转294名,接转街道外84名。
党员属地化管理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基层党组织发现所有的党员都有严重的思想包袱,来自不同社区的党员不愿将党组织关系从原居住地转到现居住的新社区,一方面他们对原社区党组织、党员情感深厚,人头熟便于沟通,认同感较强;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在原居住地村享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担心组织关系转走后经济利益受到影响,特别是在跨街道范围内转移的党员更是存在思想上的负担,认为是基层党员组织嫌他们年龄老化作用发挥不大是想将他们踢走……
针对上述情况,狼山镇街道在各基层党组织实施了原居住村和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人性化交接、个别化工作、重点化推进、有序化落实”的模式,逐步将原居住社区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现居住地社区,通过“三个凝聚”,探索实施党员属地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解决党员从表面上的融入到实质性精神上的融合,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真正凝聚在安置社区基层党组织周围,让党员人散心不散。
一、以组织凝聚思想。党员属地化管理,首当其冲的是要让党员放下思想包袱。宣传先行。利用党员大会,各支部会议反复解读属地化管理的目的、意义,对仍有思想疙瘩个别党员面对面交流,真诚听取想法,化解顾虑。一是建立属地化党员信息库。原居住地社区与现居住地社区要进行人性化的交接,现居住地社区要详细了解新转入党员的基本情况,对每一个党员做到爱好清楚、能力清楚、家庭情况清楚、居住地清楚、联系方式清楚“五个清楚”,为邻里支部举荐用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组建、充实邻里党支部。按照党员在邻里分布情况,重新调整并建立健全社区邻里党支部(党小组),共有78 名新接转的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当选邻里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委员,为邻里党组织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增强了新转入党员的归属感。三是建立“三联系”制度。结合邻里工作需要,实行社区干部联系邻里党支部、邻里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学习教育、走访服务活动,架起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连心桥。
二、以活动凝聚力量。一是开展多样化学习。在街道党员宣讲团平台的引领下,各社区以党员月月谈、党员微讲坛、小党课等方式引导党员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为党员征订各类党报党刊,并利用各种走访、慰问的机会,送学习资料上门等丰富党组织生活。二是挖掘活动带头人。着眼培育党员骨干,注重挖掘关心社区发展、热心群众工作的党员典型,发挥他们服务群众的特长,树立起党员的新标杆,强化社区社团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社团,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居民的能力建设。三是开展丰富组织活动。广泛开展红色之旅、文艺汇演、邻居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党员在活动中进一步融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以关爱凝聚人心。一是建立长效关爱机制,增强党员归属感。要进一步强化党内关爱,探索设立“党员专项基金”,用于帮扶属地化管理后的各类困难党员,体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切实做到二个必应(有求必应、有诉必应)、三个必先(社区大事党员必先知、社区难事党员必先议、社区实事党员必先行)。二是推行为民服务代办制,增强主人翁意识。全面推行服务代办制,积极为属地化管理后的党员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努力帮助党员群众代办退休手续、居民医保,计生奖励等各项事务,引导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属地化党员的责任意识。三是保障属地化管理党员相关权益,解除党员后顾之忧。原居住地社区要保证实施属地化管理后党员群众在原有村组享受的集体资产收益不变,也可积极探索通过股份制改革等方式固化他们的利益,彻底解决属地化管理党员群众思想上的包袱。
拆迁社区党员属地化管理的推行,居住地社区的“影子”党员消失了,邻里党组织队伍壮大了,理顺了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平台和载体,极大地方便了党的工作的开展。同时,街道积极探索属地化管理后资产、经费管理等各项配套机制,为辖区拆迁群众“家门口”的属地服务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