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干部交流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邮市以市、乡领导班子换届和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树立全市干部一盘棋的意识,大力推进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有序交流,干部交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干部交流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和进一步实践。
一、干部交流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深化改革创新、建设美丽高邮”,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干部交流力度,主要表现在:实施提拔性交流。2011年以来,新提拔94名乡科级干部中(不含政法系统),30%以上实现了异乡镇、异部门任职,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年轻干部全部异地交流任职。实施结构性交流。围绕加快推进开发园区发展,先后从市级机关和乡镇择优选拔了12名熟悉经济、工作实绩好的干部充实园区领导班子;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推进,对市城建局、城管局、规划局、行政服务中心等18个重点部门党政正职进行了调整交流。20**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交流了5名乡镇党政正职到市级机关任职,乡镇班子成员交流换岗22名。实施培养性交流。去年推进实施市级机关中层干部任期制,3年一聘期,6年一轮岗。20**年4月遴选16名年轻干部充实到6个招商分局,专职驻外开展招商引资。6月启动实施年轻干部“蹲苗计划”,选派101名年轻干部到规模以上企业、招商引资一线、市级机关综合部门和重点岗位、经济薄弱村以及社区等基层一线参加实践锻炼。通过这样的交流,有效发挥了培养锻炼干部、整合优化班子结构等方面的积极功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思想认识、地域差异、政策短板、体制障碍等方面的限制,客观上给干部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干部交流工作的有效开展。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领导的认识不到位。有的本位主义和排外思想严重,不愿意交流优秀、年轻、有潜力、用得顺手的干部,怕影响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有的心胸狭窄,把政绩平平、难以胜任或“看不顺眼”的干部推荐出来交流,想“甩包袱”;有的怕工作难度大,怕得罪人,拉不下“面子”;也有的怕交流进来的干部占了位置,影响本部门、本单位干部的提拔使用。二是被交流干部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效益条件不同的部门单位,其工作环境、收入水平不尽相周,干部交流,特别是好到差、近到远、城到乡的“逆向交流”,影响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担心自己交流后,面对新的岗位环境,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开始,对自己能不能适应和胜任信心不足,个人的前途未卜,等等。这些思想阻力,使他们对干部交流工作热情不高,参与不够,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干部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存在社会偏见。从社会公众角度来看,有的人误认为干部是犯了错误、能力水平低,或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了才被交流的,特别是一些从机关到基层、从“热点”岗位到“冷门”岗位、从比较“安逸”的部门到矛盾复杂、困难重重部门接受锻炼的干部,往往被怀疑是被组织“发配”的,从而影响了干部交流的积极性。这种社会偏见客观上增加了干部交流工作的阻力。
2、交流跨度不宽泛。一是不同部门的干部交流难。由于部门经济水平不平衡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干部在面对交流时往往主要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心只想往自己认为“利益好”的部门钻,从去年8月底领导班子综合研判考察谈话接触的三个乡镇情况看,汤庄、甘垛镇班子成员中要求向上交流的干部不在少数,反观高邮镇则没有一人提出交流的想法和要求,这从现实层面上体现了干部“逆向交流难”,也导致干部交流大部分是提拔重用式交流和培养提高式交流,最多也不过是照顾性交流,真正能优化班子结构和形成干部队伍活力的上下联动式交流还不够。二是“条”、“块”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难。由于条线管理部门的干部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具有非行政区划性、垂直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如国税、地税、质监、土地等部门,这些部门虽然设在地方,但其人、财、物管理权在上级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干部与地方干部之间的界限可谓是“泾渭分明”,因此人员大多是在本系统、本部门内部流动,与地方或其他系统的交流难度很大。与此相应,由所在地方党委管理的干部想交流到条线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同样很大。三是专业干部交流难。一些政府工作部门,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质,所在部门干部与其他部门干部之间交流的专业壁垒等无形中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导致同在一个地区、同属政府部门之间干部的交流越来越难。如公检法等机关,干部队伍数量大,在地方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但进入这些机关大多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或具有相关专业学历,这些部门干部交流出来容易,其他部门干部交流进去却很难,客观上也影响了干部的流动。再如审计、经济等职能部门,要求具有会计师、经济师等职称,一般干部也进不去。
3、政策规定不健全。一是缺乏规划性。目前干部交流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系统的长期的规划,存在该交流的没交流、不该交流或可以不交流的却动得过多过快的现象。干部的交流,往往集中在领导班子换届、区划调整时进行,平时交流往往因为班子职数缺额而本部门、本单位无合适人选而不得不进行的干部交流,真正有领导、按步骤、有计划的交流不多。二是缺乏规范性。虽然《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新《条例》对干部交流工作明确了政策性规定,特别是对交流时限、交流对象进行了细化补充,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原则,尤其是在干部交流的方法程序、人员比例和监督管理等缺乏操作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规定,导致在干部交流时出现重点不规定、方式不限定、工作不稳定等现象。三是缺乏开放性。现行的干部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干部的条块分割问题,造成干部跨条块、跨层次及跨行业交流难,使干部实质上成为部门或单位所有,相对处予一种比较封南的内循环状态,缺乏统筹性、协调性和开放性,导致党政干部转型难、“三支队伍”齐抓难,制约了干部交流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规范干部交流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深化改革需要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敢担当的好干部持续推进,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着力优化干部人才资源配置,正视问题、兴利除弊,把握规律、完善制度,稳步有序地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达到人尽其用、能岗相适。
1、解放思想,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经常化。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实现干部交流工作经常化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树立大局观念。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广大干部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明确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工作考验。二是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干部交流是促进干部成长成熟、推动干部新陈代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定程度上可以谎,干部交流的范围和频率反映着干部机制的活力和水平。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有利于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事业长远发展、有利于党的各级干部队伍长远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干部交流工作,不断强化“四海为家”、事业为重的观念,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干部队伍建设的统筹协调推进、全面持续发展。三是要增强党性观念。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认识到干部交流是实现干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是锻炼提高干部的重要渠道,是帮助促进干部成长的必然规律,尤其是要使广大干部能够从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高度,正确对待工作需要与个人意愿之间的矛盾,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为干部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把握原则,追求干部交流工作科学化。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实现干部合理有序交流,必须正确把握干部交流工作的原则。一是优化组合的原则。着眼于构建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对干部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科学分析,通过交流实现部门和单位于部队伍的优化组合,保持合理结构和梯次配备,最大限度地提升干部队伍的班子整体功能。二是相对稳定的原则。交流不宜大进大出,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和从严控制的原则,把握好“流量”和“流向”,力争做到以交流增活力,以适度保稳定。在交流时机上,应主要结合年度考核进行,力争做到“小幅度、低频率”。三是培养干部的原则。要根据个人的能力素质、工作经历及其特长,选择适当的岗位通过横向、纵向交流或单位内部交流,进行多岗位历练,比如前年推进实施的中层干部任期制。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比较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及时有计划地到基层或机关进行挂职锻炼。比如去年启动的年轻干部“蹲苗计划”。四是合理使用的原则。知人善任的精髓在于扬长避短。同一个干部,扬其长就是人才,用其短则是庸才。因此,干部交流要根据干部队伍结构、交流人选条件、交流职位特点、实际工作需要等尽量尊重交流干部和单位的意愿,按照地域靠近、人岗相适、部门相近、专业接近的要求,科学调配,合理安排,达到学以致用,人事两宜的目的。五是自主自愿的原则。要弱化当前干部交流的组织主导作用,加强与拟交流干部的有效沟通,采取双向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使拟交流干部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干部交流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保证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减少岗位变化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六是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根据部门经济发展程度、人才结构分布、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等情况,充分考虑各部门、各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保持人才在部门行业之间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动,全面提升人才流动的组织效能,实现人才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3、创新方法,促进干部交流工作合理化。要根据干部成长的规律和周期,在对干部交流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交流指向,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实现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一是要着眼于干部队伍的优化组合,推行结构性交流。干部的结构性交流,目的就是使各部门、各单位干部在结构上趋于合理,适宜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工作的开展。要大力突破部门之间的专业壁垒限制,专业部门有综合管理的岗位,综合部门有专业性质的职能,要加强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相近、相似岗位干部的交流,一方面,专业部门要积极从综合部门选拔行政干部和具有相关寺业的干部,另一方面,综合部门也要从专业部门选拔专业人才充实到本部门相关岗位,这样,既能加强干部之间的交流,也能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着眼于关心爱护干部,推行照顾性交流。照顾性的干部交流,就是对那些有某种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干部,通过交流的形式为他们排忧解难。它体现了组织对干部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是组织通过挪窝、安位的办法为干部送温暖的一种重要手段。干部照顾性交流的核心是照顾,是对症下药解决干部的实际问题。照顾性的干部交流,组织与个人之间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排解某些难题,做到到位不越位,点到为止。三是要着眼于维护党规党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推行规定性交流。干部的规定性交流,就是按照党的有关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所作的交流。规定性的干部交流既要在交流中通过照章办事增强交流的权威性,又要通过交流自觉维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通过交流力求改变干部原有工作、生活的小圈子、小气候、小天地,谋求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作能力等方面形成多因子“杂交”优势,消除干部思想上的惯性、工作上的惰性、人际交往中的近亲因素。
4、健全机制,实现干部交流工作制度化。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不断创新干部交流制度,努力推动干部交流对象的多样化、交流方式的多向化、交流空间的多维化、交流程序的规范化。一是建立干部交流的调控机制。在实施干部交流过程中,要把握好干部交流的时机,合理掌握交流节奏,不可普遍开花或轮番排队。要抓住重点,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起关键作用的干部要加大交流力度,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对年轻干部要抓住成长的黄金期,及时加大轮岗交流的力度,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培养他们应对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建立干部交流的互动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组织调配与干部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干部交流互动机制,使交流单位和干部个人能够根据各自的需要实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干部交流注入新鲜活力。建立有交流意向的干部登记制度和需交流任职的岗位申报制度,随时掌握愿意交流的干部和需要交流干部的岗位情况,做到“有的放失”,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主动性。三是建立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要将干部交流工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同等条件下,在多个部门、多个工作岗位间进行过交流或轮换的,优先考虑提拔使用,以提倡和鼓励干部多岗位、多地方交流,特别是对主动申请交流到待遇差、工作难度大的事业单位,并在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干部,在提拔重用时予以优先考虑。四是建立干部交流的监督机制。要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干部在同一职位上满10年的必须交流。要严肃干部交流纪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坚决执行和服从上级组织或集体研究作出的干部交流和回避决定,不允许讨价还价,有令不行,坚决防止派不进、调不出的现象发生。要防止少数领导干部借干部交流之名行以权谋私之实,对违反干部交流纪律的当事人和责任者,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还要加强对被交流干部的监督,防止形成新的惰性,新的不正常圈子,防止交流干部监督上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