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区**街道紧紧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对所辖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作了详细摸底,对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有情况、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初步形成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本思路。
一、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
**街道区域面积4.81平方公里,下辖3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约8万人,党员3500余名,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呈现“三优三弱”的特点。
(一)组织体系日益完善。街道党工委下设13个村(社区)党委(总支),村(社区)党委(总支)按照方便联络、就近管理原则,以相邻楼栋为单位划分下属支部,下属支部按楼道或单元划分党小组,构建了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委(总支)、下属支部、党小组四级组织设置,形成分层分级管理又自成一体、密切配合的组织体系。
(二)活动阵地日趋完备。街道13个村(社区)党委(总支)中有12个单位建有100平方左右的党课课堂,党员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健身室配置齐全,党报党刊和党的理论书籍资源丰富,党员活动阵地日益丰富。
(三)制度建设不断健全。近年来,街道不断加强党建基础工作,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村(社区)“三会一课”、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党员培养发展、流动党员管理、党员联系群众、党代表接待日、党员义工服务等制度日益健全。
(四)党员结构两级分化。随着党员的社会化管理,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大学生与退伍军人党员不断涌入村(社区),导致村(社区)党员数量不断庞大,且老龄化现象不断凸显。村(社区)3400余名党员中68.41%的是离退休人员,他们由单位转入村(社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退休角色的失落,党员活动逐渐减少,党员意识逐渐休眠。大学生、退伍军人、下岗失业党员忙于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参与活动,党员管理带来了难题。
(五)党组织班子有待优化。街道村(社区)党委(总支)班子按照一正一副书记5委员或7委员和下属支部按照1书记2委员配置。党委(总支)班子成员86名,平均年龄55.1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4人,占62.79%,其中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8人。下属支部班子成员192名,平均年龄62.9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0人,占31.25%。班子成员中除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为专职村(社区)工作人员,其余皆为退休党员,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工作能力都有待进一步优化。
(六)组织活动覆盖面有待提升。近年来,村(社区)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参与义务巡逻、维护治安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积极组织“健身舞”、“歌咏会”、“琴棋书画协会”,丰富党员群众业余生活,开展“结对帮扶”、“邻里守望”、“居家服务”等志愿活动。但是纵观村(社区)的各类活动,参与人员都是几个老面孔、老相识,组织活动的覆盖面的提升,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瓶颈及原因分析
村(社区)党建工作按照上级的要求,在党组织体系、活动阵地、制度建设、服务活动等方面作了较大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党员参与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能力不足较为普遍,党组织缺乏“向心力”凝聚力不强,党组织的指挥棒功效逐渐退化,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任重道远。
(一)党组织班子配置不科学。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石是选优配强党委(总支)班子,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街道目前情况,一是班子配置有凑数现象。年轻党员忙于生计在外奔波,有时间的退休党员年龄大、体力差,好多班子成员靠社区书记的面子人情勉强凑数,选优配强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二是推动党建工作能力不足。基层党支部班子成员大都是原单位党建工作领导,受老思想、老观念束缚多,再没有精力学习研究,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社区党支部工作浮于表面。三是工作要求不明确。从上至下没有规范性的、贴合村(社区)实际,行之有效的支部书记工作要求。街道多次计划党支部书记系统培训,规范支部各项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大,没有经济报酬,在比较现实的经济社会,很难纯粹从党员的权利义务来要求和规范支部书记。
(二)党员教育管理不灵活。城乡社会加速转型,村(社区)党员的来源、构成、职业日益多元化,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对教育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多元。但是,目前村(社区)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明显没有跟上时代需求,缺少有效的方法。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部分党委(总支)对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认识不足,存在“重班子建设、轻党员管理”的认识偏差;部分年老党员存在“退休退志”思想,对自身要求逐渐放松;学校以及部队发展党员存在突击发展现象,把关不严,部分大学生、退伍党员的党性修养、宗旨意识不到位;下岗失业党员生存的艰难,转嫁了对社会的不满,导致党员宗旨意识有所下滑。二是任务繁重分散精力。街道和部门条线下达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迫使社区书记不得不挤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事行政业务和村社区公共事务,抓党员队伍管理、抓党的建设的精力不够,党建工作的推动浮在面上。三是方式方法陈旧单一。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习惯于“老一套”的收收党费、读读文件、唱唱跳跳,没有根据党员实际需要量身定制主题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
(三)党建工作经费不充裕。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主要有3种渠道:一是上级财政拨款。按照每名党员一年30元的标准拨付街道财政,由街道统一调配使用。这部分经费主要用于基层党支部党报党刊征订,支部书记补贴,困难党员慰问,党员生老病死的探望等开支。社区党建活动用费主要靠街道财政支撑,组织工作没有经费使用预算,使用时总是捉襟见肘。二是随同社区工作经费一道下拨。扎口街道民政统一核算,社区按比例使用。由于街道分管领导不同,条线之间的差异,这部分党建经费实际运作中基本没用能用到党员活动。这也是制约党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自筹经费能力不足。社区党组织依赖上级拨款,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增收渠道不宽泛,村居结对共建活动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在班子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党员活动保障、党员服务机制、党组织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调研分析,有序推进,是需要我们潜心努力,勇于开拓的长期工程。
(一)班子队伍建设。优化班子队伍建设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重要保证。一是优化党支部框架结构。充分发挥社工在党建工作的作用,结合社区社工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建议将社区下属党支部设置也按照社工网格化楼栋相配套,一个网格一个支部,便于社区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相互配合。二是优化党支部班子。针对下属党支部书记年纪大、体力差的情况,建议将网格社工党员选为党支部书记,老年党员骨干作为支部委员,党小组长。网格社工暂时不是党员的,可作为党建工作联络员,负责台帐信息,传递会议通知,活动要求等。三是优化党员分层分类。各党支部的党员现状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摸清家底,优化党员分类管理,村(社区)党员可分为以下四类:荣誉型党员:长期参加革命工作,党性观念强,年老多病行动困难的党员。积极型党员:思想好、支持社区工作,经常参加活动。消极型党员:定期缴纳党费,不愿意参加活动,言论相对消极的。不合格党员:不交党费,不参加活动,党性修养淡薄,言论消极激进。
(二)党员队伍建设。没有坚定的党员队伍,就没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组织凝聚力建设。按照党员分层分类,服务好“荣誉型”党员,使用好“积极型”党员,引导好“消极型”党员,严格清理不合格党员,着力开展党组织凝聚力建设。责任社工、支部班子、“积极型”党员以“一对一,多对一”结对“休眠型”党员,通过谈心谈话,上门服务等形式,唤醒他们党性意识,结束休眠期,融入社区的各项活动,逐步向“积极型”转化。二是营造学习氛围。健全党员教育制度,每月15日作为党支部学习日。创新学习教育形式,采取集中授课、学习讨论、故事演讲、观看教育影片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党史党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先进典型事例等,激发党员学习积极性,提升服务社会奉献力量的意识。三是加强阵地建设。科学制定社区党组织活动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加大部门资金和服务平台整合力度,提高资源使用率。引导社区盘活存量资源,采取新建、改造、置换、划拨等综合手段,加快解决社区党建工作活动阵地缺乏的问题。
(三)保证经费投入。党建活动经费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建议上级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议组织部设置社区党建专项经费,将每名社区党员一年30元的党费下拨和社区工作经费的党建经费合并,拨付街道财政党建经费专户,主要用于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形成正常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保障社区工作正常运转。二是基层党费返还。建议上级部门建立社区党费返还机制,支持社区党建品牌建设,党员特色课题研究,党员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的扶持。 三是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采取“上级拨一点、街道投一点、结对单位帮一点、社区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化筹资办法,逐步形成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社区资金筹措机制,破解社区党建经费不足难题,为开展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形成服务机制。党员服务社会的机制建设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建好党员服务队伍。以村(社区)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将有能力、有技能、有爱心的党员分门别类编入服务团队,为属地居民衣食住行开展服务。明确每周一下午作为义工服务日,集中服务。二是创新党员活动载体。围绕村(社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引领党员开展“设岗定责,星级评定”工作,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建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阳光楼道”、“党员工作室”等活动。三是建立党员服务评价机制。建立党员服务情况反馈、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制度,村(社区)以支部为单位采编党员义工服务的故事,以村(社区)“党员风采”在每月党员活动中集中展示。逐渐在党员中形成“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良好服务氛围。
(五)服务型党组织制度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证。一是建立完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适合**实际的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严格规范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服务,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二是健全完善考核体系。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检查通报。对工作开展扎实,思路创新,党员凝聚力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宣传;对认识不足、工作不实、落实不力的单位,采用现场办公,集体分析研究问题所在原因,采取措施,并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先试点后推广机制。在党建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党员凝聚力比较好的村(社区)先行试点,探索服务型党组织班子建设,团队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设途径,及时总结归纳,推广应用。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方针政策支撑,需要广大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探索,更需要广大党员的无私奉献,**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