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近年来,**县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改进教育培养和健全支持保障等举措,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主要做法
1.优化组织设置,拓宽社会管理领域。按照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则,采取三种模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一是产业链条式。在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组织的基础上,适应农村产业分工、布局等发展变化,创新实行“协会+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基地+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模式,目前全县已在水产、蔬菜等协会建立22个产业链党组织。二是统分结合式。在12个城市社区按照“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楼幢党小组”的网格化设置党组织的同时,根据党员业缘、趣缘等特点设置16个功能型党支部和34个党小组,为不同类型、各有专长的党员开展服务搭建平台。三是单联并举式。在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市场等,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使全县511家“两新”组织单独建立了党组织、109家“两新”组织纳入了综合党组织管理,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
2.改进培训方式,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一是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培训。实施党员干部“三年轮训”计划,突出抓好乡科级干部、中层干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社会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和党员抓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本领。同时,延伸抓好村“两委”副职、新党员和骨干流动党员等培训,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基层。二是完善社会管理教育机制。利用远程教育、短信平台等新型媒介,开展经常性的社会管理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去年以来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培训18期,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各类信息14000余条。三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把“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优秀人才、把社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的“双向培养”计划,每年从县直机关公推公派一批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到非公企业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
3.推进重心下移,增强社会管理实效。按照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一是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和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和驻点调研制度,开展乡科级领导干部“三进三出 三年挂村”和“千名干部进万家”等活动,扎实做好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工作;给合党代表任期制,实行县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设立“党代表工作室”,畅通党代表听取群众意见渠道,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深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组织58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后进村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开展“基层组织联抓、活动阵地联建、党员人才联动、惠民实事联办和科学发展联手”等“五联”共建新农村活动,整体提升城乡党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4200余名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根据个人工作岗位和特长,认领服务岗位,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表现情况反馈、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4.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保障。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体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把社会管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管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二是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近年来,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235个村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在经济开发区、乡镇全民创业园建立了19个“党群之家”。在服务党员的同时,更加重视服务群众工作,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代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创业培训等服务,打造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三是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党支部、党建QQ群、网上学习论坛建设等,探索推广网上宣传党建知识、开展组织生活等,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建阵地,使基层党建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实际。同时适应网络迅猛发展实际,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等论坛平台,大力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学网用网,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问题
对于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仍然忽多忽少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意识不强。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社会管理责任;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不够熟悉,找不到工作切入点;有的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二是部分党员参与热情不高。少部分党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参与党内事务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此外,有些党员拥有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但是限于党务管理知识缺乏、理论思维能力不强,参与效果并不理想。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工作任务繁重,但对村级组织的财力、物力投入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对策思考
1.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离退休党员、待业大中专毕业生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边缘化等问题,确保他们退休不忘党,待业不离党,流动不脱党,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2.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职能。一要加快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引导社区组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放学来吧”等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党员奉献日”、结对帮扶送温暖等活动,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要注重整合社区内的各种力量和资源,引导党员群众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党课教育、法律援助、治安巡逻、卫生保洁、义务护绿等社会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深入推行社区“大党委制”,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3.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建设。一要加强社会管理知识培训。将《社会管理学》等课程纳入学习内容,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二要注重公开透明。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拓宽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办”。三要严格考核机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层各级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把社会管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管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
4.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的物质基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健全财政专项补助制度,推进机关对口部门、骨干企业与行政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村级组织通过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组建实业公司、发展物业经济等途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