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不会为不善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当前,领导干部“乱作为”、“不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想发展、谋发展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2015年年初,**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提振干部工作激情的实施意见》,广大党员干部激情涌动、士气大振。但是,在部分干部身上仍存在“不会为”、“不善为”问题,面对新常态无所适从,面对新问题难以决断,面对新任务束手无策,面对新环境两眼望天。近期,我们到部分镇区、部门进行了调研,对领导干部不会为、不善为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领导干部不会为不善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1、“三化”倾向依然存在。一是发展理念短视化。少数干部追求短期效益,扩张规模,透支资源,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政绩观不科学,只顾眼前,忽视长远,任期届满就收摊子、等位子,影响了发展的延续性。二是执行政策机械化。个别干部以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为借口,照本宣科、机械教条,脱离地方实际,不能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前任怎么做我还怎么做,不求突破,不敢创新。三是工作方法简单化。有的习惯于宏观指导,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甘于充当“二传手”,对扩大开放、引导创业等缺乏精细化的措施;对于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整治等细致性工作走走看看、涂涂刷刷,工作不细致、不深入,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三不”现象依然存在。一是目标定位不靠实。有的干部对本地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基础性因素了解不深,掌握不透,便盲目定位发展目标,致使有些口号看上去很美,其实不然;邯郸学步,盲目跟风,满足于抄袭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时髦项目跟风上,城市建设一个样。二是发展思路不合拍。在谋划发展思路时,不能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不能体现“强富美高”要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三是工作举措不精准。贯彻政策、落实方针、部署工作不切实际,使安排的工作无法开展,或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变形走样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按照要求谋划工作措施,致使好政策没有取得好效果;谋篇布局、勾画蓝图,有时不能突出民生优先导向,群众意见较大。
3、“三看”问题依然存在。一是遇到棘手问题“向上看”。有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一旦遇到信访纠纷、拆迁安置等比较麻烦的问题,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一味地将问题上交,等上级给政策、给口径,工作比较被动。二是遇到繁重任务“向下看”。工作推诿,无力担当,遇到上级下达的有难度的工作,习惯于向分管部门、下级单位下指标、派任务,交办了事,不予指导。三是遇到发展差距“向后看”。有的干部不敢正视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总认为还有不如我们的,在坐井观天、自我满足中找平衡、求安慰。
二、领导干部不会为不善为的主要原因分析
1、制度笼统,问题难界定。各级党委都将“解决干部不会为不善为问题”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但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加以跟进,在情形认定上没有具体化、明晰化,与不想为、乱作为难以界定。
2、观念陈旧,能力不胜任。有些干部跟不上时代,不能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在贯彻落实推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一方面,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改善民生等新任务不学习、不钻研、不熟悉,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知识缺陷和能力不足,在新一轮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浪潮下面临本领恐慌、办法不多、思路不宽,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3、人岗不适,评价欠科学。有些干部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性格特征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不匹配,不能完全适应岗位职责要求;在干部评价工作中,过度重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指标、财政收入等显性政绩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谋长远、建制度、打基础等隐形业绩的评价,客观上导致部分干部追求形象工程、短期政绩,考核不够科学、合理。
4、问题累积,化解不得力。在前期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层层叠加,导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一些干部不能尽快适应新变化、新要求、新常态,尤其是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诸如行政改革、环境保护、消除贫困、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解决起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三、解决领导干部不会为不善为的主要举措
1、围绕素质提升,扎实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强化思想教育。我们认为,应把思想教育摆在首位,推动干部真学实研深思,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近年来,**县积极构建“大培训、大学习”格局,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红色土地的优势,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践行“三严三实”,弘扬“铁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了各级干部为官有为、为官善为的思想自觉和责任自觉。二是强化业务培训。为了突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业务能力水平,**县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菜单式”教育培训活动。对于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重点以更新理念为先导,突出教育培训的前瞻性,提高他们谋发展、统全局的领导能力;对于基层干部,重点采取听取讲座、观摩考察等方式,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增强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三是强化实践锻炼。我们认为,各级党委应努力创造条件让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近百姓,在基层和一线岗位进行历练,不断砥砺品质、提高本领。近三年来,**县连续开展“一到两访六带头”、“三百”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进百家门、摸百家情、解百家难;先后选派159名机关、镇区领导干部开展薄弱村整治行动,抽调74名干部到苏南等发达地区驻点招商,明确8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和项目,选派19名副科级干部到信访局挂职锻炼。
2、围绕人岗相适,扎实抓好领导干部的选拔调配。一是严把识别关,多渠道发现干部。对干部的了解贵在平时、贵在精细。**县每年年中都要集中开展一次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掌握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能力、性格特点等,尤其要了解人员与岗位的适应度;每年年底,集中开展一次考核工作,重点了解领导班子运转状况和班子成员的现实表现、思想动态、工作实绩等,加强综合研判;平时还通过征求意见、个别访谈、举办活动等途径了解干部,构建干部分类储备管理信息库。二是严把选用关,多层面考察干部。规范干部动议提名、完善初始提名制度、坚持系统化考察干部,是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拟选拔的初步人选,我们坚持实行差额考察、预告考察。随机抽取参加谈话人员,通过与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代表的谈话,确保对被考察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注重被考察对象的民意评价,充分听取基层组织、单位同事和周围群众的意见,以及社会舆论对提拔对象的评价。对不会为、不善为的人选暂缓提拔使用或交流到适合的岗位。三是严把调配关,多形式解决人岗不适。只有下大气力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优进劣退,才能实现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保护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近年来,**县通过改任,将领导能力较弱、精神状态不佳、身体状况较差的,调整至非领导岗位;通过轮岗,将经历单一、经验欠缺的,安排到多岗位任职,加强锻炼;通过交流,将人岗不相适、不能发挥个人特长或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不适宜担任现职的,交流到适合本人特点和专长的岗位任职。由于坚持用当其时、用当其才、人岗相适,增强了人岗匹配度。
3、围绕科学发展,扎实抓好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对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考核,要确保做到科学、全面、客观。近年来,每年年初**县都出台《年度目标任务综合考核意见》,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逐年完善。各单位根据班子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分解”,既体现共性要求,又体现个性特质;年终考核时,对照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逐项考核到个人,既看横向又看纵向,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2016年,**县还将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诚信、实绩、担当”三本档案,检验干部对事业的忠诚度、甄别干部的工作绩效、评价干部的担当精神,将“不作为”、“不愿为”与“不会为”、“不善为”区别开来,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监督办法。我们认为,要把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作为重要环节,严肃纪律、严明责任、严格监督,努力促进领导干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2014年以来,我们在考察中发现4名拟提拔人选因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后被暂缓使用。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出台《镇区(街道)、机关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发挥表率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少数领导干部存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错误地认为只要不“乱作为”,即使不会为、不善为也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其实,不会为、不善为一方面容易出现乱指挥、瞎折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会为、善为者的不满,产生负面影响。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调研,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领导干部不会为不善为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会为、不善为的干部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