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县外出务工达10万人以上,留守儿童约3.6万人,城市留守儿童约1.2万人,约占全县留守儿童的30%。城市留守儿童是指户籍在城市或城镇,父母外出打工,与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城市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过去政府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更多,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往往被人忽视。**妇联于近期对城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走访,对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思考如下:
一、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儿童特性同样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同样需要社会的重视。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交流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国一家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中国0~3岁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这段被父母忽视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疗养,就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则,就有可能终生走在寻找的路上。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如钟摆一样随波逐流,并不都能过上想要的人生,有时很是无奈无力。但父母无论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责任,不能“用金钱补偿亲情”,以至于给孩子留下伤痕,给自己留下伤痛。
(二)缺少玩伴,不利形成良好人格。由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识的玩伴。放学后,别的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他们经常独自在家中、独自游走在大街小巷、在幼儿园、托儿所、甚至是网吧……作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或与父母难以沟通,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大多自尊心强,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大多个性内向孤僻。
(三)学校、老人监管有隔代教育弊端。许多老人在学习教育上,不能指导孩子学习,并且极度溺爱,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失去父母的关爱,有些孩子懂事早,有些孩子任性、骄横,有些很优秀,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四)压力促成教育偏差问题。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长期孤独,缺乏关注,沉积在心理,到了初中或高中,很多心理问题就显露出来。有些与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上学,上网吧,流浪,叛逆,有些纠结成小团伙,欺负其他同学,向同学索要钱财等的报道,很多出在城市留守儿童身上。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帮助城市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整个社会在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用真情、出真招、见真效,能够制度性推广的举措尤其为少。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健全制度,努力构建长效可持续的帮扶救助机制。
(一)政府主导,建立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从县政府、到乡镇、到社区、到单位、到学校,级级都有人负责和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列入政府年初工作安排和布置。
(二)摸清底子,建档立册。以城区和乡镇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建立留守儿童档册,摸清底子,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受到忽视和冷落。
(三)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全县所有学校每个学校聘请一名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专门针对学校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的每位教师结对一名或几名留守儿童定期进行访谈和积极引导。
(四)发动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学校与妇联、团委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机制。每月或每两月由儿童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到学校进行城市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使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机构工作人员对学校、社区家庭、留守儿童反映的相关问题涉及自己单位的及时进行解释或解决,并发动社会的“爱心父母”或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走访、疏导或谈心,从多方面给城市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和温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