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审计实施方案质量的思考
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项目,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对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做出的详细安排。在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案起着“龙头”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对于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往审计方案编制和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审前调查不充分。对一些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审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审计项目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审前调查。
(二)审计方案的指导性不强,方案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为:由于审前调查不充分,依据个人经验编制的审计方案往往空话套话、原则性的话多,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三)不能准确、科学地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大多数审计组未按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施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忽略了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仅凭经验来评定,导致不同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执行阶段偏离审计方案、随意调整方案及执行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应当调整审计方案的事项时,往往不按照规定及时进行调整,审计人员往往只根据审计项目的客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审计思路、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分工,但具体的调整过程和内容并不在实施方案中及时反映。
(五)检查阶段责任追究未落实。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虽然规定了三个层次的控制责任,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人因为审计方案的编制、执行、调整不到位,出现问题而承担了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追究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落到实处。
二、提高审计方案质量的措施
(一)准备阶段
把好审前调查关,为编制审计方案奠定基础。一份卓有成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绝不是审计人员独自在封闭的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审前调查,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之后精心设计而成的。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严格按照要求对每个审计项目认真开展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找出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为编制审计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1、合理调配时间。重视对以往审计成果的归纳分析,有重点地学习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文件,针对项目,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带着问题去调查。既要注意掌控调查了解的时间,又要注意与审计实施时间合理调配,避免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审计效率。
2、合理确定调查事项。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财政财务收支和业务经营特点,合理确定调查了解事项,有针对性的调查。
3、注重收集有关资料。账内检查与账外调查相结合,除了收集年度会计报表、凭证等财务资料外,还应采取调阅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议记录、部门规章、相关的行业规范、财税政策法规、业务执行的政策依据、业务操作流程等资料,从而明确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有目的的进行重点调查,从中发现疑点或线索,查出问题。
4、调查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调查了解过程中,除了采取查阅资料法、与被审计单位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要充分利用AO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下载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进行数据转换、整理,通过电子数据的分析使用,确定审计重点,锁定审计目标。这一阶段,要根据各个行业的具体信息化程度,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手段。有的单位有电子数据、有的没有电子数据,为此,可根据项目特点,通过AO平台,建立原始数据库。而财政、税务、国库、养老保险等领域,信息化程度较高,可采取集中下载数据、收集信息系统内控资料等方式,全面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5、填写调查了解记录。调查过程完成后,填写调查了解记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错弊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做出分析,对财经政策执行情况做出初步评判,对审计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提出确保实施的审计操作办法。同时保存资料,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将其连同案卷材料一并归档。
(二)编制阶段
立足规范性,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做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投入人力和时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提炼,并结合审计总体目标,严格按照审计署8号令的要求,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为了确保编制质量,审计人员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听取并采纳各方面意见,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及时补充和修改。
1、审计目标具体、可行。目标即方向,应明确而且可行。审计目标要力求具体,切忌语言空洞,言之无物,不具备指导性和操作性。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结合审计资源进行确定,确保审计目标科学、合理、可行。
2、审计内容重点突出。根据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特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如果每一个审计事项都写得非常详细,追求面面俱到。虽然制订得非常全面,但忽视了重点突出,反而不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审计组反复核实、集体讨论而确定。
3、审计方法和步骤要可操作。审计方法和步骤主要是指导审计人员针对某个事项进行审计时,采用何种方法,从何处着手,如何一步步开展工作以达到审计要求,因此必须详尽具体,便于操作,这是重中之重。在编制实施方案确定审计步骤、审计方法时,要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审计资源情况,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等因素,选择既能满足完成任务,又能审计组成员熟练操作,还能紧扣被审计单位财务和业务实际的步骤和方法,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4、合理评估审计风险。对于应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复核的,不能认为麻烦而省略。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充分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合理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把审计检查风险确定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做到既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又能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5、恰当安排审计时间及分工。审计实施时间要留有余地,努力做到松紧适度,坚持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同时,保证时间服从质量。
根据审计组成员所长和审计项目实际需要,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对审计组全体人员进行恰当的分工,确定主审和各项审计内容的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技术特长,人员搭配优势互补、相互密切配合、扬长避短,调动审计组所有成员工作积极性。
(三)执行阶段
任何方案措施都重在落实,审计方案即使制订得再全面、重点再突出,如果在正式审计过程中不认真执行,那也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1、确保审计全过程围绕实施方案展开。在现场审计实施环节,所有参审人员应遵循审计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应依据审计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审计组检查审计工作质量应对照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的运用程度作为考核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同时,围绕审计工作质量,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2、根据实际情况 按规定程序适时调整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一经制订并经审定后,没有特殊需要调整的情况,就应该严格执行。当然,审计实施方案毕竟只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时间较短,工作也未全面铺开,所确定的审计重点也带有一定的预测性。而审计所面临环境的多样和复杂性决定了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时要根据现场审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因此,在正式审计工作中,绝不能把审计实施方案当作摆设扔在一边,审计组长要根据审计组工作思路及重点的调整,及时按照规定的程序适时调整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及时下发审计组成员,切实充分发挥实施方案在突出审计重点、指导审计实践中的作用。审计组长按时检查审计方案的实施,随时掌握审计事项的完成进度。
3、把好责任追究关。审计组长及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应各司其职,必要时,复核机构可提前介入复核,及早防范审计风险,对未按审计方案进行审计或在实施审计时存在较大偏差的应当及时纠正,对造成违规违纪问题应当查处而未查出的应按规定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