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困惑与解决路径
近年来,各级基层审计机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审”战略,坚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求的干部管理机制,力求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队伍。但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进入新常态,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层次和要求不断提升,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急需出台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积极性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年龄偏大。笔者所在市的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干部队伍年龄层次结构不合理,新生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断层现象直接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持续的进取精神,在感觉提拔无望后,逐渐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二是退出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审计机关还未建立完整的退出机制,审计人员的公务员身份,意味着只要其不违反党纪国法,未受到严重的党纪政纪处分,无离职风险。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审计干部的工作难易程度和辛苦程度对个人的经济收入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最终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得越多承担的审计风险越大,极大地挫伤了业务干部,尤其是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二)专业人才不足。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专业结构也应当调整,由过去偏重于财务收支审计专业逐步向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计算机、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转变。但是,这些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如信息化建设,虽然近几年来下气力抓了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训,但远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市具有审计署计算机应用中级水平的只有23人,仅占在编人员的5 %,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如特别急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连审理、复核、质量检查等关键环节都没有审计干部担任,大部分依靠聘用人员或者委托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来完成。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更是缺乏。
(三)教育培训不足。一是参训时间不允许。审计人员在职学习培训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基层一线审计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时间难保证,上级审计机关虽然每年都安排了不少的培训,但是由于基层审计工作任务过于繁忙,有时不得不放弃。二是学习内容不系统。目前干部培训的内容大多是用啥学啥,考什么学什么,知识零散,忽视了审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当前审计业务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而大多数审计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审计培训,对新的审计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掌握,有的长期在一个业务岗位上工作,业务知识单一,一旦岗位轮换,就会出现知识缺乏、工作脱节的现象。三是教育培训考评机制不完善。当前,普遍存在审计任务是“硬任务”,教育培训是“软指标”的片面认识。教与学没有与个人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挂钩,没有形成较大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出现了“教好与教差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的不良现象,以致教学缺少动力,学习缺少热情。
(四)一线业务人员不足。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综合部门人员较多,一线业务人员偏少,有的直接从事一线审计工作的人员不到一半。特别目前署、省、市三级审计资源实行大统筹,基层审计机关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审计任务,另一方面要无条件地服从和完成地方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平均每人每年要完成5-7个审计项目,往往会造成顾此失彼,或者是急于完成任务而不注重质量的后果。
二、解决路径
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充分发挥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功能作用的迫切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必须从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入手,大胆改革制度设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
(一)以激励约束机制作为根本保证。
在人员编制严格受限的情况下,不具备靠大规模扩充审计队伍来解决人少事多的矛盾,必须依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结合审计工作发展方向和审计机关工作特点,建立以能力为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审计人员考价体系。对年度实施的重点工作开展综合评比,在评比中以工作业绩为衡量尺度,确保审计人员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同时,在现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对评比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怪圈。二是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把干部能力素质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大力选拔政治强、懂专业、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上领导岗位,着力造就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审计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和规范审计干部队伍交流机制,将优秀的审计干部交流到财政、金融等相关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多岗位锻炼。三是建立审计人员惩戒和退出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和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实施办法》,治理重点由“乱作为”向“不作为”、“慢作为”转变,特别是将“四类先生”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即:“两不先生”,政治上不强,也不踩“红线”;“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不会乐器只会佯装比划,但一较真就有问题;“撞钟先生”,懒政、惰政、怠政,不勤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四是“好好先生”不敢担当,不敢得罪人,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什么都好,就是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在“能下”“真下”上动真格、见真章,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形成“优上庸下劣汰”的鲜明用人导向,让“为官不为者不能为官”,让“不干事者出局”,让“不为者无位”。
(二)以加强综合培训作为主要手段。
审计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措施加以保证。一是深化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认识。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核心要素,要使审计人员跟上审计环境的新变化、适应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理念,积极支持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二是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机制。综合考虑审计工作发展需求和当前实际需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形成良好的培训工作机制。在传统选派性集中面授培训的基础上,再综合实施网络培训、送教上门、重点培训等三种培训方式,解决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反映的工学矛盾问题。同时,为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积极探索“区域性订制式培训”。三是分类别、分层次实施教育培训。根据审计署关于《审计机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当前审计工作实际需要,区分层次,对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审计业务骨干、青年审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当前审计机关“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和审计领军人才缺乏的现状,选择有潜力、肯钻研的中青年审计干部进行综合性培训和单项强化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
(三)以引进特殊人才作为重点突破。
审计干部靠短时间培训仍然不能胜任的关键岗位,如计算机高端应用、工程造价、法律咨询、环境评估等,应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申报用人指标,通过公务员招考、干部遴选、招硕引博、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人才引进时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杜绝人情关系,确保人员素质,使其快速成为审计队伍中的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四)以购买社会服务作为高效补充。
目前,社会中介服务正在逐步规范,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购买社会服务将是对审计力量的有效补充。如工程造价审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都可以广泛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办法来补充审计力量的不足。同时,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优质优价的原则,规范有序推进。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二是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三是注重信誉,建立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四是强化监督,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五)以思想文化引导作为有力支撑。
要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激发和引导审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恪守职责、乐于奉献、廉政勤政的精神。审计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组织作用,开展经常性的交心谈心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审计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弘扬团队精神,为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营造风正气顺、和谐向上的工作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