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发展快速,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农村教育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在新课改全面推广时期,为更好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笔者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一些思考,同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农村教育问题探因
(一)软件设施不完善制约教育发展。虽然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地完善,教师住房、学生食宿也有了保障,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实现多媒体教学)。但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着软件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质量不高,优秀教师难以留住,青年教师储备不足等方面。教师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质量。教育质量提不上,导致学生基础不牢,竞争力不强,加大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得农村孩子难以与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寒门难出贵子”的情况越来越成为现实。
(二)教育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公平提出了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措施切实贯彻执行将能缩小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接受公平的教育。但现实教学体制机制中,城镇重点学校和乡村快慢班的存在,偏离了教育公平主线,影响着教育公平公正,进而削弱教育教学质量。
(三)农村现实问题阻碍着教育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教育的经济基础难以保障,导致农村教师流动性强,师资力量薄弱。老教师虽经验丰富但缺乏运用新设备新理念教学的优势,年轻教师迫于生活工作压力,往往难以持久坚守乡村教师岗位,新旧不能接继,无法切实保障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的同时发力,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也制约着其学习的发展和成长,进而牵涉整个基层教育的发展。
解决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基层教师的待遇。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物质拥有不丰富,精神世界也会受到影响,要重视人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要通过提高教师尊严,让基层教师安心扎根乡村教育,甘于奉献。为引领社会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当地教育部门、人大、党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安心扎根农村的一线教师,提高更好的待遇,评选评优给予优先考虑,吸引更多的良师服务乡村教育事业。
(二)加大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在财政投入上,县人大监督县、乡镇财政要按一定比例投入教育,用于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各级人大领导和代表要树立责任意识,根据乡级政府的职能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人大对所辖范围内的中小学精神文明建设、治安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动员、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等项工作,负有管理、检查、指导的职责,要实行动态管理,让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文化等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村办学品位。同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兼顾农村,周全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就学,让农民子弟就近入学。
(三)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各级人大加强政府责任、营造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良好氛围,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步伐、改善各类幼儿园办园条件,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幼师师资水平,加强日常监管、依法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同时,建议人大代表进校园了实情,深入学校了解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制定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