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的交往过程。同伴交往是幼儿建立的最平等的人际交往,能让幼儿产生合作与情感共鸣,扩展幼儿的社会认知领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当前好多资料表明,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自我中心、性格孤僻、任性、固执等不良性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同伴交往,阻碍了其社会性的发展。
基于此,笔者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小样本研究,以此分析幼儿的同伴交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同伴交往现状
1、幼儿选择同伴的规律
研究发现,幼儿在同伴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规律:
其一,趋向于对同性进行正面选择。在被调查的46名大班幼儿中,约有96.5%的幼儿趋向于对同性进行正面选择,仅有个别幼儿对异性进行正面选择。这一结果符合该年龄段儿童选择玩伴的一般规律。
其二,趋向于男孩进行负面选择。研究发现,22名男孩负面选择的同伴中,男孩占大多数,有21人,占男孩总数的95.4%,24名女孩负面选择的同伴中,男孩也占大多数,有20人,占男孩总数的90.9%。这是因为男孩反社会行为较多,女孩则相对要少。
其三,同伴交往中存在“小集体”。在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存在相互选择的现象。例如,调查中有3名幼儿每次自由活动都在一起游戏,并在选择同伴时会相互选择,可见他们已经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小集体”。研究发现,参加诸如此类“小集体”的人数有20个,占全班总人数的43.5%,这说明大班幼儿多数已有自己固定的玩伴。
2、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
通过对46名幼儿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访谈,另结合对带班教师的部分访谈结果,笔者发现这些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不一,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同伴。对“有利”的同伴主要反映在同伴对自己的帮助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这一点对应了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论”。例如,幼儿选择正面同伴时会说“他带东西给我吃”“他分给我玩具”等。用此类标准选择同伴的幼儿有24名。对大于大班初期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择友标准。此阶段幼儿的社会性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为个人的动机”占相当大的比例。到了大班末期,“为个人的动机”将会减弱,“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会占优势,选择同伴的标准也会改变。
二是选择自己敬慕的同伴。自己敬慕的同伴主要是指外貌特征优秀、行为表现良好的幼儿。在调查中,很多幼儿选择正面同伴时会以羡慕同伴的漂亮衣服、美丽长相、聪明才智等为标准。以此类标准选择同伴的幼儿有17名,且多数是女孩。可见,大班幼儿中女孩容易被同伴的外貌特征所吸引,而男孩在这方面的表现不明显。
三是选择自己同伴的玩伴。幼儿把同伴择友的标准作为自己择友标准,以便能一直留在同伴身边。例如,调查时有幼儿把持同伴的理由是“他是某某某的好朋友”。基于这类标准选择同伴的幼儿占总数的4.3%。
四是受家庭关系的影响而选择同伴。有些幼儿会因家住在一起、父母工作在一起或两个家庭关系很好等,而有机会经常在一起,对方便成为自己的同伴。基于这类标准选择同伴的幼儿占总数的4.3%。
此外,还有个别幼儿的身我意识、自我体验等方面都很薄弱,在选择交往同伴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标准。
二、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幼儿自身的因素
一是幼儿的行为特征。行为特征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最重要的因素。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幼儿的行为性质会影响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多的幼儿容易获得同伴接纳,成为受欢迎的幼儿,反社会行为多的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斥与拒绝,成为被拒绝的幼儿。其次,交往质量会影响同伴交往。交往质量好的幼儿多数表现为积极主动,愿意分享、合作,喜欢他人,交往质量差的幼儿多数表现为内向、不合群,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没有主动合作意识,或有较多不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等,在同伴心中处于较低的地位。在本次调查中,交往质量好的幼儿只有5名,占总数的10.8%。
二是幼儿的认知能力。研究表明,在同伴交往中学习好或是有某种特长的幼儿容易成为受欢迎的幼儿。例如,调查中5名受欢迎的幼儿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有的跳舞好,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很聪明等。一般型、被忽略型、被拒绝型的幼儿大多是班上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不过,被拒绝型幼儿中也有认知能力较好的,只因他们有较多的反社会行为,或缺乏交往技能等,容易被同伴排斥。一般而言,受欢迎型幼儿的认知能力较好,但认知能力较好的幼儿并不一定能成为受欢迎的幼儿。
三是幼儿的气质和性格。气质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气质类型可以形成相同的性质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会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更容易接纳性格良好的同伴,排斥那些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的幼儿。
四是幼儿的外部特征。幼儿的外部特征主要是指幼儿的相貌、服饰等。大班幼儿会因为对方长得漂亮或衣服漂亮而与其交往。这一因素更多地会影响女孩,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女孩更容易对人感兴趣,男孩更容易对事物感兴趣。
2、教师的因素
一是教师的评价。幼儿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他人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当教师对某个幼儿评价很高时,这个幼儿很可能就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同伴。本次调查结果表明,5名受欢迎的幼儿都是教师评价很高的幼儿,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与认同,3名被拒绝的幼儿是教师评价很低的幼儿。当然,同伴交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如调查中某某是班上教师评价最高的幼儿,但是他并没有成为最受欢迎的幼儿。
二是师幼关系。和谐的师幼关系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地参与到交往活动中,使其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反之,幼儿在交往活动中则表现为畏缩、软弱、害怕,导致其缺乏交往能力,阻碍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幼儿园是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交往能力培养的最有效场所,而教师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推动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提供交往机会,引导幼儿正确交往。
1、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使自己成为幼儿同伴交往的示范和榜样。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和能帮助他人的情境,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再次,教师应该创设让幼儿自发交往、自主交谈、自由玩耍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接触、交流,培养幼儿的积极性、独立性、安全感等,使幼儿的大组交往与小组交往、个别交往与集体交往、班内交往与班外交往、同性交往与异性交往等交往方式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
2、提供丰富的交往机会
教师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交往机会,使幼儿在各类活动中学会交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使幼儿通过互动加强感受、强化体验。如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进行情境表演、讲故事,在科学活动中组织幼儿结伴实验、小组观察,在社会活动中组织幼儿围绕社会生活进行讨论,并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在音乐活动中组织幼儿对唱、合唱、结伴歌舞,进行相互交流,在美术活动中组织幼儿合作绘画、相互介绍作品等。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引导幼儿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群体性较强的创造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和合作。此外,幼儿的生活的其他环节也都隐含着同伴交往的契机,如教师可在晨间锻炼结束前,让幼儿彼此分享活动的体会,相互介绍自己的玩法,体验分享的快乐,学习请求或感谢等交往技能。
3、进行正确交往的引导
因年龄、个性、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在同伴交往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狭隘和偏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行良好的同伴交往。便如,教师可以将同伴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在集体教学中,在认识层面纠正幼儿的偏见,可以用情景再现或讲故事的形式,鼓励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开展积极的交往等。
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其情绪、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他们逐步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指导幼儿进行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并且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