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县级审计能力的思考
县级审计机关是最基层的审计组织,是一个县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之一。县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审计对象和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县级审计机关如何审计能力、实现科学发展迫在眉睫。
一、提升县级审计能力面临的问题
审计机关要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审计监督队伍。目前县级审计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严峻复杂的审计形势。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现代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财税、会计、审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需要掌握各项政策法规,还需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现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通晓财会知识,而对宏观运行、统筹发展等相关知识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少能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县审计局现有人员23人,具有财会、审计、统计等经济类专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56.5%,计算机、会计电算化专业2人,占8.7%,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3人,占13%。既能独立担任主审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且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2、审计人员现代审计手段掌握相对不足。当前县级审计人员掌握的技术知识不足,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还处在摸索和提高阶段,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滞后,审计效率较低下,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运用能力成了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阻碍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县级审计局疲于应付县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审计任务和项目,这就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加之对审计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的效力得不到提高。
3、审计队伍年龄搭配不够合理。我局现有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13人,占56.5%,36岁至45岁2人,占8.7%,46岁以上8人,占34.8%。从数据分析中看出,审计干部队伍整体呈年龄大及年轻干部居多、中间段干部偏少状况分布,年龄结构断层现象突出,年龄小的缺乏经验,年龄大的习惯按经验、按传统模式做事,36岁至45岁之间的中坚力量较少。
4、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相对突出。县级审计机关人员配置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称。我局从事业务工作人员共13人,而承担的工作量,以2015年为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6个,财政决算审计1个,企业审计2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21个,政府投资审计决算审计、结算审计、跟踪审计项目40个。另外,按照县政府安排配合县财政局完成对全县非税收入的专项清理工作;配合县直某部门完成对某村支部书记任期内财务审计工作、配合县财政局对某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审计等。人少事多,我局干部加班加点是常事,同时也带来了弊端,项目赶时间、抢任务,审计项目难以做到“精雕细琢”;干部连轴转,无暇消化审计积累的经验、教训,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干部处于疲劳常态、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5、审计人员审计理念相对滞后。县级审计局人少任务重,重点不够突出。长期以来,财政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而在理论上的探索工作仍是薄弱环节。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模式、审计思路狭窄,审计转型的现代理念还相对滞后。审计工作习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于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宏观角度在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还不够多。
二、提高县级审计能力的措施与思考
县级审计机关应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审计转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人才强审、质量第一”的意识,拓展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此利津县审计局做了一些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1、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作为业务职能部门,较强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开展和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利津县审计局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干部职工的业务学习,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审计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参加业务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岗位练兵、自学成才等方式,鼓励支持审计人员参加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组织的培训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以及在职研修、学历深造等各类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批行家里手。年初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机关规章制度,其中对于学习制度,规定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交流会,交流审计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业务考试,优秀者予以全局通报表彰,不及格者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度评先树优资格,以此在全局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局职工全部通过AO认证考试,有10人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以上经济类专业技术资格,占总人数的53%。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一线审计人员到上级培训基地和相关院校参加学习,组织审计干部到厦门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参加业务培训,开拓视野,收获颇多。
2、增强创新意识,拓展现代审计方式方法。信息化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干部计算机运用能力不高的问题,采取压担子、创机会、花大力气组织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我局审计干部经培训具备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的人员已有7人,今年又派出2人参加省审计厅培训,且每年都有计算机审计方法在省审计厅获奖。同时,多方引进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综合人才,积极向县里争取,2015年以来调入5名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好的专业人员,招考事业编2人,进一步壮大了审计队伍。
3、积极推进审计转型,挣脱传统的审计模式。审计转型倒逼县级审计机关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更加关注提高绩效审计的水平。审计署安排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任务,对审计人员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来讲,还有些不适应地方,例如,既要依法审计,又要历史、辩证、客观地看待审计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促进审计转型的具体实践。县级审计机关要围绕加快审计转型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进行梳理,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加快审计转型的综合考核办法,促使加快审计转型。
4、增强争创一流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机关的立身之本。在审计过程中应围绕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做文章,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监督,督促整改,提高审计社会影响力。在审计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提供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的成果和信息,督促有关部门及时纠正与整改并不断规范,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