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结构种植不够合理
多年来,我县的农业结构虽然不断调整优化,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从全县粮食、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果瓜类、果树种植的统计数据来看,果树和粮食面积仍偏大。
(二)区域布局分散
我县农业产业布局及农产品产出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农业的区域结构不平衡性增加了**农业总体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调整的难度,也使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无法实现整体均衡一致,只能依据各乡镇农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散性多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投入的规模化效应发挥。
(三)农业成本控制乏力
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农药化肥以及农用薄膜等农业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消耗特征依然突出。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难以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的问题。
(五)科技支撑功能不强
**青壮年农民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农民文化普遍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低,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
(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较快,但规模化经营效应不显著
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长较快,截至2015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73家、家庭农场186家。从2016年1月1日到9月30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29家、家庭农场34家。但由于资金和经营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划片经营管理,规模化效应程度低。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农业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基础和地域种养习惯,要合理优化布局结构、深化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生产与休闲旅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二)发展休闲农业
以**现有六美、向阳桃李等特色农业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创意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
(三)发展高效精品农业
随着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和区域特色,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精品农业,推动形成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四)发展品牌农业
引导企业进行品牌认知、品牌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龙头企业的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形成以蔬菜、“三特”水果和食用菌为主的外销优质品牌。
(五)政策支持发展安全农业。对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政府应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用于激励引导。同时,建立相应安全、卫生生产和全品类溯源制度。
三、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一)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根据我县各乡镇产业区域实际,合理调减粮食和珍珠李种植面积用于发展蔬菜、经济作物和中药材。同时,将农业地域特色与采摘园、农耕体验园等结合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二)拓展区域农业合作领域
进一步推动六美、桃李向阳等农业园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功能,合力打造集创新、创意、休闲及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升级版。同时,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优势,把**县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区内外。
(三)发展高投入、高附加价值、高收益农业
应对农业高成本不仅要提高补贴力度,同时还要重视发展高附加价值农业。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相对连片集中、较为平坦的种植区域,鼓励农民个人、集体、专业合作社购置耕种、收割等农机具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减少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政府买单,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为种植大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同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农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和经营水平。
(六)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政府出台相应的规模化经营扶持政策,分门别类对种植蔬菜、中药材或其它经济作物达到规定面积的大户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每年选择部分经营信用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政府组织或其它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同时,协调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是政府加强对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发展农业项目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提供无偿服务,积极协助其与农户、村两委签订流转合同,确保了流转双方的利益,并且密切关注其经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