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反思
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未教过八年级的课,对八年级的教材相当陌生。但是在今年xx月份的市优质课选拔赛中,我恰好抽到了八年级上的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从抽到文本到讲课,只有48小时的准备时间,这就迫使我不得不潜心研读课文,深入钻研文本,广泛查找资料。整个备课的过程中给我以下感悟:
一、备课时不能过分依赖网上资源。由于网络的发达,我们平时备课的时候很容易到网络世界寻找我们所需要的资料,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在抽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之后,我回家先读了两遍课文,之后就开始收集各种资料。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搜索,我发现看起来貌似资源丰富的网络世界,其实,传统的、重复的资料占了绝大多数,而创新的、富有个性化解读的资料却寥寥可数。这就再次提醒我: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上网查找资料,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因为网络资源是鱼龙混杂,可资借鉴的资料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
二、回归文本,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悟。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可以说,语文文本里的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回归文本,认真阅读,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灵魂的感悟。在抽过篇目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阅读文本。但是,与后来的阅读相比,刚开始读的时候,没有能够真正深入进去,理解是肤浅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第二天中午,我又一次读的时候,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原来都可以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分析出来。在分析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的时候,我通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出现七次,各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而在理清说明顺序的时候,我不是泛泛地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是由内到外、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而是让学生回归文本,认真研读,从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品析出这种逻辑关系。如,从“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分析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通过分析“它”到“昆虫”“人工选择”的词语变化,分析出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其实,这篇文章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从现象到本质这样一个过程中,第一段的描写属于现象,而从第二段开始的原因探究,则属于是对本质的探究,在文章中采用的是说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时,表达方式的变化也暗示着说明的顺序。在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时候,我仍然是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分析的。我认为,这节课在回归文本,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一点上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一个纠结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就在纠结一个问题:对于本文的说明内容应该如何处理和把握?如果分析得过多过细,那么这节课很容易成为一节生物课,化学课,物理课,但就不是语文课。如果对内容分析得少,把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就会成为教研员刘萍萍老师所说的“只讲了如何写的问题,而忽视了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是我纠结的一个问题,在讲过这篇文章之后,仍然是我纠结的一个问题。它也是我讲说明文时的一个纠结的问题:对于说明文的内容讲解和说明文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的讲解两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如何能够在分析说明文内容的时候,不让大家有上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甚至政治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