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就要学读书教育理论
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课独有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工具课” 、“说教课”。要学会正确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关系,弘扬人文精神,重视阅读地位,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阅读应放在首位。读得越多积累得越多,文化底蕴也就越丰富。但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有些担忧。我们为了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已经渐渐忽视了阅读,做习题的时间远远多于阅读的时间。许多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好好读,更别提读课外书、读名著了。因为“读”得少,“写”也就落空了,腹中空空,写什么?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飞跃。
因此,语文教学应提倡多读。
在阅读教学中,应弘扬人文精神,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改以往教师从字、词、句到段、章、篇,然后归纳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感受“豁然开朗”的喜悦。
在阅读教学中多读少讲,有利于学生去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读、教师少讲,学生阅读重感悟,教师教学重引导。教师要充分利用人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读书中体味人生,明白道理,学会做人,感受文化内涵,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找到读书的乐趣。而语感不是读一两天书就能拥有的,也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拥有的,更不是靠老师说教而获的。要靠学生自己读,边读边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呢 ?一是重视课内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课堂上教师可用各种形式训练学生“读”的能力。或大声朗读,或认真默读,或轻声读,或分角色读;可齐读,也可点名读,只要能充分让学生去读文本,任何形式都可以。二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这句话引用在写作上最恰当不过了。而阅读则可解决“巧妇无米”的问题。学生多看课外书,“读书破万卷”就会“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