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响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不同的因素:客观条件、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其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人们把家庭看成是培养人才的天然学校,这表明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中处于重要地位。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养育、教导和关爱,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良好的种子,经过精心养护就会有良好的收获。家长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家庭是儿童人格教育场所。但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缺失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容易促使孩子走上越轨的邪路。家长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身体力行,教育好子女。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方法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子女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首先,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已,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才有好的教育成果。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复杂的,并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关键的一条就是从根本上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已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民主权威的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家长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爱护孩子、鼓励孩子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每一个家庭结构很简单,但每一家庭生活情况,却千变万化,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社会的大家庭。每个家庭变化牵动着整个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不幸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通过走访博古社区,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出台,一系列现象表明我们国家有少部分家庭状况已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人已越过道德的底线,这些不良的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每一位从事“工青妇”工作者要呼吁,每个家庭一定要传承家庭美德,作为家长要对子女负责,树立好的榜样;作为晚辈也理所应当承担起孝敬长辈义务。创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家教环境 家教方式 促进 儿童 健康成长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出台,一系列现象表明我们国家有少部分家庭状况已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人已越过道德的底线,这虽说是少数,但却对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这种不良的影响将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对社会危害极大,这些不良的现象必须加以纠正。
二、调查的对象
2016年3月、6月与9月期间,我们相继组织志愿者对博古社区有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和调查,先后对50户有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问卷50份。调查对象中,家庭状况较好的有43户。家庭状况较差的家庭7户,其中:离婚家庭4户、丧偶家庭1户、再婚家庭1户、重病的家庭1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经济收入
家庭状况比较好的家庭月经济收入在3000—6000元占78.6%。家庭状况比较差的月经济收入都低于1500元占21.4%。
(二)家庭结构
1、家庭结构:有四代同堂的家庭、三代同堂家庭、有三口之家的家庭、离婚单亲家庭、再婚的家庭、重病的家庭。2、家庭接受教育形式有儿童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类型基本有四种: 几代人共同教育家庭、双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单亲教育家庭。3、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一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共同教育,使得整个家庭充满敬老爱幼、其乐融融的氛围,儿童生活处在温馨的家庭中,促使儿童的性格得到健康的发展。二是单亲家庭的儿童大多性格孤僻、内向, 缺少自信, 自卑感强。组合家庭由于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家长不能顺利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容易使这部分儿童产生悲观、偏激的心理。三是隔代教育由于祖父母在带孩子时担心出差错, 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孩子, 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同时祖父母文化一般都比较低,接触新事物较少,遏制了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非正常教育的家庭, 包括隔代教育、离异单亲及寄养家庭的状况导致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使孩子缺乏生活的向心力,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表现在学习上往往显得信心不足, 动力不够。而且当问题出现时容易偏激, 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孩子健康成长。非正常教育家庭的儿童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家教的态度
通过走访了解,90%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为儿童成长创造了一定的基础。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多数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语、数、英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通过调查中了解到一般家长认为家庭物质环境好,能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机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当家庭物质条件达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经济上的增长对孩子成长并不能与儿童成长成正比发展。很多成功人士并非出于名门,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
(四)对媒体的看法
在此次调查中,35.8%的家长容许孩子自由选择看电视、网络等信息;有47.1%的家长认为媒体传播对儿童有害,回家后除动画片之外,不让孩子自由选择;只有17.1%的家长愿随孩子观看,并加以指导讲解。从积极层面讲,家庭环境中的传播媒体为儿童的认知提供了新渠道,儿童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更新了思维和行为范式。从消极层面说,儿童处在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一是儿童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甚至痴迷上瘾、沉溺在虚幻世界,拒绝与父母沟通,造成自闭倾向。二是传媒声像并茂的传播优势极容易对还不具备较强心理控制能力的儿童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儿童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还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儿童缺少基本的评判能力,良莠不分,容易危及身心健康,甚至在生活中模仿恶意的暴力游戏。四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一些广告、宣传等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宣传不健康的理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贵族主义、自利主义等灰色的消费主义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带入儿童正在塑造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五是媒介的霸权主义使我们无法保证儿童在视觉上、情感上的健康,需要给予儿童一个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社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家庭环境
人类具有适应环境、选择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儿童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他们也具有相应的各种能力,他们既需各种环境的刺激和帮助,又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儿童在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既独立又有依赖性,儿童行为的可塑性,决定了环境育人的必要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创设良好环境的迫切性,环境是儿童生存与发展基础。家庭环境具有能够防止儿童受社会压力的作用和具有向儿童传达社会要求的社会化作用。家庭中不同的氛围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感到愉快、安全、快乐、情绪稳定有独立性、主动性等。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差别,但每个家庭还是力所能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家庭物质环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家教对儿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好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家长爱学习,自觉不断地追求新知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科学、尊重知识、勤奋好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必定会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要靠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家长首先要自觉提高知识方面的修养,追求高尚的、美好的,抵制丑恶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家庭的各个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影响儿童的成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素质、品德修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都在不同程度上起作用。因此家庭就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终生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六)家庭教育方式
1、保护过度型。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儿童健康发展产生阻碍性影响,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独立能力发展及对人对事关心方面发展水平低。
2、放任不管型。主要表现为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孤僻、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例如现在家庭“空巢”现象严重,父母外出打工,未成年子女由祖父辈监管,他们之间交流沟通较少,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长期发展下去会走上邪路。
3、简单粗暴型。父母不能与子女平等交流,往往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服不听话的孩子,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孩子学会用以暴制暴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出现极端之举。
四、调查结果及对策
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家庭的各个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性格,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子女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庭就是一所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终生教师,对于儿童教育中的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特点,就要求家长不应该仅仅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且更应该多方面关心爱护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不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而且也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因些,对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儿童发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
(一)给孩子成长的适合的空间
儿童是长身体与学知识的重要阶段。许多家长利用双休日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大补特补,使孩子比平时更忙、更累。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禁锢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里,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或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依赖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聪明的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超我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的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要重视,但对于孩子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每个人的家庭,不是独立地存在的,它既有普通性,又具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此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积极的作用。正确的教育观,是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充分认识到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良好的家庭环境,采取正确的家教方式
1、营造良好的家庭黄洁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子女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这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融洽的家庭氛围不仅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作用,而且还利于孩子性格结构的完善及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满足子女的健康的精神需求。家长还应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对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予以正确的引导。家长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孩子的素质发展作出示范,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果断性以及勤奋、顽强、乐观等素质。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儿童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儿童的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家庭成员之间与交流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创建和睦家庭,加强沟通与交流。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观念,沟通互动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家庭气氛可能成为孩子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发生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架、指责、揭短,弥漫着一种冲突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那后果就会不堪设想。作为父母而言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极为重要。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首先要父母等长辈间的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教育了子女的同时、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因材施教,是儿童成长的科学方法。家长应充分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时代出发、从个体出发,以最短的时间缩小家长和孩子在观念、情感和层次发展上的差异。努力提高知识素养,更新家教观念。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更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注重儿童时期培养,正确引导、鼓励、培养孩子做人、做事。
4、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是儿童健康良好途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良好途径之一。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儿童之间的关系。首先,它能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如何坚持个人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等。其次,同伴关系可以使儿童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第三,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的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尤其是父亲母亲,一定要珍惜儿童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能过于干涉。必要时积极地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能推卸的责任。
(三)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家长与学校沟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因此, 家长应主动参与与老师的交流。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而不是通过家长会来了解孩子的情况。而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与学校的联系的意识,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且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开展“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经典诵读等活动。汲取经典精髓,启迪思想、塑造心灵,培养心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良好家风根植儿童心灵,丰富儿童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儿童健康成长需要雨露之润,儿童的成长就如树苗一样,要使一棵小树成为参天大树,要在不同阶段精心的呵护。科学教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应尽责任。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树立良好家风,传承优良家庭品质。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面力量。发挥好“共青妇”群体组织。通过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挖掘、整理自己家庭或家族好的家风,通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在实践中从中潜移默化的汲取传统美德的养分,培养孩子尊重长辈、宽容博爱、诚实守信、清白做人等好品质,树立高尚的情操。家庭、学习、社会三管齐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传成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条件,是我们社会各界人世的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浅谈电视广播霸权对幼儿的不良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43-44.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赵忠立。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条例(2011年2月修订),第四条,中关工委[2011]10号文件颁发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浅析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