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进村居审计全覆盖
村(居)组织是国家治理最基本、最基层的单位,2014年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审计机关要发挥审计的保障作用和监督作用,实现审计全覆盖。推进村级审计全覆盖基层审计机关责无旁贷,现在本人结合近年来开展村(居)审计的实际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是在审计计划的编制上,坚持审计对象分类管理,注重审计资源统筹配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村(居)审计的对象较多,而审计力量又相对不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居)审计全覆盖。对集体经济基础较强、掌管“三资”资源规模较大、区位优势明显(如城中村、近郊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项目较多、征地拆迁任务较重、领导部门的需求、社会群众反响较多、有关经济监管部门日常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村(居),应纳入重点审计范围,增加审计频率,加大审计力度,优先安排对村(居)“两委”主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对经济基础较弱、掌管“三资”资源规模较小、有关经济监管部门日常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少的村(居),开展抽查式检查监督或结合各类民生专项审计进行延伸检查监督,不留审计监督盲区。
二是在审计内容的把握上,坚持以揭露问题为导向,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突出挖掘案件线索。村(居)审计的内容较广,主要包括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强农惠农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村(居)“两委”负责人的依法履职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等,既要摸清家底,又要揭露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村(居)集体各项支出手续是否完备,是否履行民主理财程序;工程建设项目和集体资产的处置程序是否规范;有无违规列支应由个人承担的各种费用;有无虚报、冒领、套取、侵占集体资金资产等问题;有无违规冒领、挪用、侵占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款等问题;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私设“账外账”“小金库”问题;有无损毁自源资产和生态保护环境等问题。要针对目前村(居)“三资”管理混乱、村(居)官贪腐问题频发的特点,深挖坑农损农、失职渎职、损失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等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做到快审快移,增强审计监督的威慑力,促进村(居)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坚持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注重部门合力,突出审计工作质效。村(居)审计政策性强、工作量较大,尤其是强农惠农项目多、资金数额较大、单项笔数多、涉及千家万户和各类人群,单纯依靠传统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农业、民政、经管、所在乡镇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与这些部门沟通,熟悉涉农的政策法规、村(居)财务核算制度和“三资”管理流程,巧借村(居)“三资”管理平台、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和日常监管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找准着力点,紧扣“项目”、“资金”双流向,盯住“关键人”(决策人和执行人)、“关键点”(资金资源处置点和权力运行集中点),查履责、查决策、查账户、查票据、查资源资产、查内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行全方位的体检透视,促进效率效果双赢。
四是在审计成果的转化上,坚持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注重综合分析,突出公开审计结果。审计成果的转化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和生命力。要围绕保护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审计成果的有序转化,对村(居)审计查明的问题严格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会计法》、《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要把审计结果与村(居)“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任期换届和调整罢免相结合,作为村(居)民代表评议干部和罢免、奖惩村(居)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审计结果与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考核相结合,对于乡镇所属村(居) 审计出现严重问题的、责令乡镇党委政府进行重点整顿,并按规定界定责任严肃问责。针对审计发现村(居)“三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规范会计核算,提高管财理财水平;另一方面对存在的普遍性、体制性问题,进行提炼分析,为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倒逼有关部门制定并建立长效约束机制。同时,通过召开审计情况反馈会、审计结果通报会、审计查明问题原因分析会和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审计公告等方式公开审计结果,既让村(居)级组织负责人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修补短板,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也让被审计单位的群众及时了解村(居)“家底”,消除隔阂,促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