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审计创新
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审计监督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全国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开展审计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要通过创新促进审计事业加快发展。笔者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实际,重点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创新审计工作。
一、创新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的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前提。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为此,各级审计机关要创新审计工作理念,在对审计工作的总体把握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思维,要从宏观层面上去思考审计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选准审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深刻揭示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地各部门规范经济行为,切实加强管理。要通过转变“六种”观念,树立“三种”意识,处理“三个”关系,实现审计理念的创新,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
——要转变工作思路。一是要从揭露财经问题为主向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规范管理并重转变;二是要从传统手工审计向现代技术运用审计转变;三是要从偏重微观层面向更好地宏观管理服务转变;四是要从关注一般性项目审计向更加关注现阶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转变;五是要从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转变;六是要从以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监督向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规范的审计监督转变。
——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有宏观意识。要从国家宏观经济的大局出发来考虑审计工作,注重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开展审计工作,要坚持“围绕经济搞审计,跳出审计看经济”的审计理念;二是要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要始终坚持审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三是要有责任感,坚持民本审计理念。每个审计干部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原则,敢于审计,突出为民服务宗旨,强调“人民群众关心的,就是审计关心的”,努力当好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神”。
——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在创新审计理念上,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事实求是与依法审计的关系,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二、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
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是推进审计技术革新的关键。一是要探索效益审计方法。开展效益审计,是提高审计工作层次的重要举措,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各地审计机关要把效益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以揭示问题和查处损失浪费为主,以管理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切入点,以政府投资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二是要探索计算机审计。要对传统的、以纸质账簿为载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技术与方法进行创新,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加快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把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先进的审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电算化审计的需要,推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
三、创新审计管理
创新审计管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只有加强管理,审计才能出质量,出效益。
——创新审计组织管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一方面面临任务重与力量弱的矛盾,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存在内部审计力量未能打通使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不够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出路就是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方式,整合审计资源。一是要进一步整合内部人力资源,打破股室现行专业分工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统一调配,形成股室之间的横向联动机制。压缩机关管理人员队伍,扩充一线审计力量。积极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开展交叉审计及上审下,形成上下联动机制。二是要进一步整合审计外部资源,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审计资源和各单位内部审计资源,加强经济监督。通过挖掘内部审计力量,合理运用中介审计机构和单位内部审计|力量,实行“一盘棋”的作战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能。三是要激活各方面力量推动审计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面更为广泛,审计质量要求更高,需要专家型人才就更多。为此,可通过建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专家型人才智囊库,建立与社会审计组织和人才资料库,建立与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关系,让一切审计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创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创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就是要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审计业务格局,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监督有力。要做到这一点,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大局研究透,把握好,把审计工作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完全对接,并结合本地财经状况,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的经济监督,逐渐形成3+1的审计业务格局,即政府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为重点,探索效益审计模式。加强项目计划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克服项目安排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敲定项目计划总盘子。
——创新审计质量管理。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目前审计任务重、力量少、审计风险大的情况下,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尤为重要。为此,基层审计机关要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办法配套措施和办法,完善审计复核、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检查督办,规范审计行为。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审计工作的保障,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要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创新现有的人才资源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人才激励、监督管理”等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用机制调动和激励审计干部的聪明才智。推行审计组长竞聘制,把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同志委任到审计组长的职位上,对一般审计人员,坚持双向选择,以激发每个审计干部的能动性。逐步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在定岗、定职、定责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内容,实行全员量化管理,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廉洁高效的审计团队。二是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队伍创新能力。审计干部队伍是否有创新能力,队伍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深厚的实践积累。为此,要进一步通过强化审计干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优化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努力培养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断培育审计业务专业群体,积极鼓励审计干部参加职称考试,努力形成一个以中级会计师、审计师以上的骨干人员为主的审计专业队伍。三是要营造审计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审计工作研讨会、开办审计论坛、下达审计科研课题等形式,让审计干部去思考审计工作以及改革和发展中财经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让审计人员养成勤于思考问题,善于研究问题的习惯,并围绕题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让调研为审计实践服务,在全局干部中掀起一个勇于创新的氛围。
四、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方式
审计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而审计成果既体现在通过审计查出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增强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上,也体现在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扩大审计影响上。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提高审计分析能力,瞄准重点工作,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一是要注重在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上下工夫。要转变审计干部就财务论财务,就审计论审计的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加强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类审计结果搞好分析、提炼等后期制作,并从政策、体制等方面分析原因,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更多对路的决策参考信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二是要注重在审计信息的运用途径和方式上下工夫。建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财政等部门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使审计成果具有“一果多用”的功能。利用审计成果信息资源,积极推行审计公开,通过采用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等形式,对外披露审计信息,将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紧密结合,达到警示教育干部,促进单位加强整改,完善机制,促进规范管理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