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法定职责过程中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结论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具有独特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由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决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审事评人”,通过审查被审计领导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评价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把对“人”和对“事”的监督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必然加大审计风险;
(二)被审计人均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的复杂化,需要大量采用专业判断和分析性技术,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特别是知识面与审计技能不适应要求,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就会产生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较长,审计的时间跨度大(一般一个任期内三年以上),审计评价的事项多,审计定性、评价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伴随时间的后移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完善之中,因此,有可能因采用依据不当而产生审计风险;
(四)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不仅要审计本级单位,还需延伸其下属单位及重要关联单位,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准备阶段
1、多数开展的是离任审计,多是被审计领导就任新单位后审计才介入,导致审计相关情况的核实、定性、结论、处理产生一定的困难。
2、受人力、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审前调查不充分、简单化或干脆没调查,对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未能全面掌握心中无数,导致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流于形式,审计的内容、重点、方法措施等不明确,不具备操作性。
(二)实施阶段
主要是受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判断、结果可能产生偏差或错误。
1、检查风险:主要是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内控制度没有认真的检查、测试和评估,全凭一些书面材料和情况汇报去判断;审计抽样数量或主次层次不够,产生的结果误差较大,也可能遗漏重要违纪事项;资产的清查,只注重数量方面,忽视对相关成本等构成的分析等。
2、审计取证风险:审计证据不完备或不能满足审计事项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要求,通常表现为将与评价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证据写进报告、证据的编制不符合规则、签证易漏项,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偏误。
(三)报告阶段
因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判断、结论把握不准而出具了审计报告,导致评价不准确,给被审计者带来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1、因证据不完整或无证据支撑、评价依据不准确或错误,把不能确认的问题写进了报告;
2、未严格按审计程序充分征求被审计者的意见;
3、未充分采纳被审计者的意见,未对异议事项进行再审核。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时间跨度大,所审计的内容广,范围大,往往存在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不对称,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难度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例如,基层审计机关一方面要完成组织部门委托的审计任务,组织部门、纪监部门都对经济责任审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审计部门在对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及政绩的认定和检查方面具有专业性的操作;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围绕地方党政中心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盲目扩大审计内容和评价范围的情况,加剧了社会及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而对于被审计单位,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许多单位内控制度不严,再加上被审计单位规模大,业务复杂,技术性强等原因,所有这些,使经济责任审计处于两难境地,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2、当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责任越来越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是,审计意见的恰当性,即对与错,审计人员并不能决定,一旦发生诉讼,对与错需由法院来判定。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管理因素分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受被审计单位行业性质、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管理人员素质及领导干部品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高风险领域的被审单位,其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就大些;被审单位的管理水平低,内部控制混乱,财务状况恶化,都会加大审计风险;另外,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单位领导干部的品行,是影响审计风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经验表明,如果管理人员缺少正直的品格,一方面所经营的业务中存在弊端的可能性非常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意地给审计人员设置陷阱,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3、会计环境和会计核算直接影响信息风险,因而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些被审单位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混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内部自身因素
1、由于审计准则体系不完善,一些业务规范不合理,审计质量保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底稿体系十分不健全,存在只针对问题取证、审计评价无工作底稿依托的现象。
2、审计人员素质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审计方式方法保守单一,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态度,多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就账论账”成为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领导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严格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审计审理复核机制。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和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
2、要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主管部门应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在责任人离任前执行,离任者应在原岗位接受审计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妥善处理和解决,确保审计成果得以应用,提高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3、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审计项目,要求参加审计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因此,要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奋发向上、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完成。
4、争取理解和支持。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审计不是万能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执行,不能期望审计能发现和解决所有的问题,审计人员只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核取证,调查分析,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工作也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