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纪检工作的思考
常态,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是习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对于纪检工作来说,我认为,经济学范畴的新常态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为履好职,尽好责,着重应在适应纪检工作“三转”的前提下,把握和运用好“四种形态”。
一是当好“教师”。第一,要了解被监督者。要把被监督者当作自己的朋友,只有成为朋友,他才会把自己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告诉你,你才能了解他对廉政工作的掌握情况,你才可以“因势利导”。第二,要尊重被监督者。现在提倡“以人为本”,被监督者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的人格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古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教训,我们现在的纪检干部担负的是教育、爱护和保护干部的重任,如果不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人格尊严,就会出现“出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第三,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被监督者。举个例子,某大学邀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课,陶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手拿教案去上课。他左手抓了一把米,右手抓了一只饿了三天的大公鸡,走上讲台,他先把米放在讲台上,然后双手抓住大公鸡,让它嘴对着大米,10分钟过去了,大公鸡就是不吃。陶行知改变了方法,他把大公鸡放在地上自己走的远远的,结果奇迹出现了,大公鸡飞快地飞上讲台,三下五去二就把大米给吃完了。陶行知再次走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个躬说,我的课讲完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就先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改变以往的“灌输”为“潜移默化”,有时候还是需要“温声细气”、需要“和风细雨”,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多一些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用情感人、用实际行动感化人。第四,注意自己形象。“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一名好的纪检干部应该注意一言一行。“不让他人做的,我们坚决不做;要求他人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做到。”
二是当好“医生”。医生是健康的使者,是帮助人们解除病苦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就一定要学会淡定、要有平常心、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始终坚守自己悬壶济世的初心。因此,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一颗心:一颗热心、诚心、爱心和恒心,只有热爱纪检监察这门工作,真诚的对待有过错、有失误的人,关爱他们,对廉政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遇到困难不畏惧,持之以恒,否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纪检干部。
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勤于观察,不能放过干部思想和行为变化中的蛛丝马迹,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方法。
一双“大耳朵”:要学会聆听被监督干部的想法和要求,不能没有耐心或忽视他们的话,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信息,对以后的“治疗”很重要。
一张“微笑的脸”:对被监督的干部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委婉,与他们的交谈更多是商讨和指导,而不是命令或传达命令。
一双“会跑的腿”:平时工作中双脚一定要勤,要多往基层跑,在基层里可以学到很多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基层的干部也喜欢“医生”的指导,还会提高他们对你的信任度。
一个“勤思的脑”:做“医生”首先要真心替“病人”着想,要多换位思考。
一个“坚强的脊柱”:当好一名“医生”,脊柱就是他的业务知识水平,只有高超的业务技术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他才可以挺起“腰杆子”。
三是当好“啄木鸟”。关于反腐,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过这样的比喻: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在这里,一个个的党员组成一片广袤的森林,每名党员都是森林中的一棵树木,而纪检干部则好比一群“啄木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这片森林的健康成长。
“啄木鸟”对待森林,必须是心存爱护、分类对待。对那些严重违纪违法的,应当理直气壮的清除,“拔烂树”;对那些有过错、但不构成刑律惩处者,应当用党纪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令其痛改前非,“治病树”;对那些有轻微失误行为、经教育后可改正者,应当通过函询谈话、谈心、诫勉谈话等多种方式予以提醒教育,“正歪树”。以确保让一颗颗树木长成一片片森林,营造出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