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源地现状及保护对策思考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作为影响农村建设的大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通过几年的努力县城以上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已经划定,建立了一大批水源保护区,并积极开展了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工作,制订了一系列饮用水源保护的法规和条例。但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还比较滞后,我国有90%多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保护农村饮用水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如果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小则对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污染面大,污染程度深,就有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恐慌甚至动乱,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所以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事业。
一、农村饮用水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意识不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宣传动员不够,相关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管理还有待加强,管理办法、管理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具体化、责任化,距离责任的具体落实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居民一直未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保护与管理上却仍然停留于传统阶段,只强调“供”,很少讲“护”,自觉保护水源的意识普遍不强。大部分农村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受到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农药、养殖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等的威胁,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风险,如果不加以整治水质就会越来越差,就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影响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
2、农村供水设施落后,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当前,很多农村由于供水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浅井取水饮用,水源保证率低,季节性缺水严重,干旱季节缺水时仍需远距离拉水或买水,有些地方甚至长期饮用望天水(用自己居住的房屋水泥板收集雨水后接入蓄水池饮用)。
3、管理运行体制机制难以实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体制机制有待加强。虽然当前国家地方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但是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来说可以说是鞭长莫及,很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地没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水质标准制度和水质监测制度,更没有具体的机构人员来管理,有的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也不能落实到管理中去,仅仅流于形式,有的水源地整治后的管理跟不上,水源地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仍未形成,对保护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还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管体系。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管网供水,只能直接从江河等地表水源取水或者依靠收集的雨水,井水为生,存在管理制度上的真空地带。
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对策思考
1、编制批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促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一是要编制完成和批准水源地保护规划。规划应明确界定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区域,划分禁止、限制、控制建设区域,并对水土保持、植被保护、生态建设、污染防治、搬迁整治、动态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等内容全部纳入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同时结合其他专项规划,在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明确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总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机会,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备用水源和水源保护的应急体系建设。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的应急预案,明确相应的组织指挥体系,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有度,措施得力,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提高农村区域供水覆盖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是加快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覆盖率。短期内难以实施区域集中供水的,要加强水质监测、消毒等工作,努力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2、坚持环境优先原则,不断提升饮用水源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容量及生态承载力。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在水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测算的基础上,将氨氮、总磷、氮氧化物等纳入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严格按计划要求实施。要集中力量加快城镇生活垃圾转运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尽快实现城镇生活垃圾转运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断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区整治力度,彻底清除保护区内各种污染隐患和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等。
3、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通过建立并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实现对主要河道、送水通道、饮用水源取水口等水源地水质情况的实时在线监测。针对影响饮用水源和水环境安全的重点污染隐患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做到能在较短时间内判断出污染物的种类、理化特性、浓度、污染范围以及可能的危害程度,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置污染事故,将饮用水源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影响与损失程度降到最低。建立起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将各河道及水源地水质状况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4、完善监管、投入机制,切实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必要条件。定期协调解决水源地保护中的重大事项,确保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防止“多头管理”、“谁都管、谁也管不到位”的现象发生,保证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对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将水源地保护及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水源地保护考核措施,并以此为抓手,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水源地保护工作责任有据、赏罚分明,积极推进水源地保护的投入与创新机制。
5、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舆论及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水资源和饮用水源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可以利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节水宣传周”、“法制宣传月”等,广泛开展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和爱水、节水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对饮用水源保护的忧患意识。形成“人人爱护生态环境、个个自觉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