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心理类疾病人员管控的思考
近年来,心理类疾病管控一直是公安机关甚至是整个社会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在这里所指的心理类疾病不仅是因内外因素导致精神紊乱,有精神障碍的精神病人。在整个社会中还存在着因患重大疾病导致心理扭曲和因长期贫穷导致对社会不满的这两类人。他们同样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不稳定,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同样是社会和治安管理的难题。也需要我们公安机关、其他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镇辖区心理类疾病现状分析:
**镇辖区3.2万余人,按照“三个精准防范”要求,**派出所对辖区内出现的精神病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台帐做好管控工作。**镇辖区共有在册建档精神病人71人,有暴力倾向重点管控精神病人21人。2016年至今,因精神病发作的不稳定人数16人,**派出所联合民政部门将这16人送至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我辖区还有许多人因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难以治愈或者因难以支付治疗费用而导致久治不愈的病人和因为贫穷,或者目前的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导致对社会不满而心理畸形的人群。这两部分人员由于摸底难度大,无法精确统计建档,所以无法精确统计。但这两部分人员和精神病患者一样,同样存在思想不稳定、易出现过激行为,出现伤人甚至杀人的情况。所以,这一类人群需要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及全社会人员共同关心解决。为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类疾病人群对社会的危害:
一是侵害目标随意性,导致群众安全感降低。许多精神病患者发病之后精神紊乱,思想混乱,缺乏认识障碍,尤其是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伤害群众随意性,对不相干甚至不认识的群众使用暴力,导致群众安全感降低。今年4月份,在**镇某小区有一精神病人,当犯病时候就拿菜刀就去楼上住户拿菜刀砍门,辱骂。而该住户住着一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使他们整日提心吊胆,不敢再家居住。二是对人身危害性大,易发生重大伤害事件。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发病期间一般有暴力倾向甚至暴力行为,精神病人犯罪以伤人甚至杀人居多,其特点是手段凶残。尤其是久病不愈和心理畸形类心理疾病患者,一旦作案就容易出现恶性杀人事件。三是流动性大,增加监管难度。一些精神病人居无定所,活动轨迹随意性较大,难以摸排管控。患者家属因不堪长期拖累或束手无策,往往对病人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有些监护人为老人,虽有心监管,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受害人维权难。许多心理类疾病患者作案后,给群众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但由于本人及监护人家庭条件差无法给受害人予以经济赔偿,导致受害者维权难。
三、心理类疾病人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由于种种原因,我辖区对精神病人、久病不愈患者和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人群的管控工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辖区稳定和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甚至影响辖区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面从精神病人、久治不愈人员、对社会不满人员这三类来简单分析目前心理类疾病人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一是底子不清。我辖区建档在册的精神病人72人,这些人员是通过民警下村摸底以及民政部门统计数据得来,这一部分人基本上是因为精神病发作过,或者在医院治疗后被确认精神病的。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许多潜在或者从未发病过的精神病人使我们无法统计建档的。二是监护不到位。精神病人的监护主要力量是直系亲属和亲朋好友,大多数是以家人看管为主。但由于精神病人发病时间长,行为控制难。因治疗费用,一些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有的年老体弱无力监护;有的因身受其害逃避监护;有的父母双亡无人监护。虽然现在大多精神病人由亲属、村镇干部和派出所民警三级监控,但是很难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做到实时动态管控。导致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经常发生。在**镇周家阳坡村有一精神病人曹某正值壮年,其母亲已70有余,曹某一发病就离家出走而且携带危险工具,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其监护人也无法监管,只有求助公安机关帮助寻找,协助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三是治疗不到位。对农村家庭来说,精神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易反复的特点,大多数家庭无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很多家庭因此而放弃治疗,抱着“破罐破摔”的心理,任其自生自灭。使多数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四是部门职责不明,配合不力。精神病人预防、治疗和管理,应当以医疗卫生部门为主导,以政府民政、公安、教育、司法、财政等部门配合协调解决。但是,目前现状是精神病人管控全部落在公安机关肩上。但由于公安机关缺乏精神病人管控的经费、警力,导致公安机关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他各有关部门配合不到位,无完善的工作机制,导致精神病人管控不到位。五是群众重视程度不够。全社会对精神病人缺少关心、教育及心理辅导。在广大农村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精神病患者或者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询,缓解精神压力。甚至有许多群众对精神病人有歧视现象,导致精神病人精神更加不稳定。
久病不愈导致心理畸形人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在现在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类人群,他们患上重大疾病甚至是癌症,长期治疗无效导致心理畸形。究其原因:一是长期治病花钱导致家庭经济及生活质量下降。二是久病不愈使患者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三是心理压抑无处释放。这一类人群常常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而在生活中与邻里、家人或者其他人员发生小矛盾,在其内心深处久久无法释怀,无限放大,甚至出现民转刑案件发生。这类案件一旦发生一般就是恶性事件。2015年8月5日,**镇**村张某将陈某一家5口杀害。究其原因,是因为邻里小矛盾,虽然经过公安机关多次调解已经化解。但是由于张某患上难以治愈的疾病导致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因而这个小矛盾在他心中无限放大,最终酿成这起杀人案件。
对社会不满人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许多人因为贫穷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物质需求,或者看不惯社会某种现象、仇视某类人群。典型的就是仇富心理,许多有仇富心理的人群,看不惯富人,经常会干出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恶意破坏富人的房屋、车辆等个人财产,甚至与富人产生冲突。这类人往往思想偏激,处理事情不急大脑,全靠感性,因而冲动,严重者会出现许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情况,给他人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失。
四、做好心理类疾病人群管理存的几点建议:
一是整合力量,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心理类疾病管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单位互相配合,明确责任,严格落实。所以在做好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时,需要建立以医疗卫生部门为主导,公安、财政及民政等部门相配合的工作机制。由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使相关部位严格按着职责分工,分别履行管理、处置、医疗、救助、保障等具体工作,并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多部门联动机制,保证各管控措施的衔接互补,使“齐抓共管”格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多方合作、多方参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造成的人财物损失及社会影响。二是落实经费,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心理类疾病预防、治疗和管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该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加大医疗扶贫力度,特别是精神病人管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精神病医院的设备设施和就医条件,为精神病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为久病不愈患者提供必要的就医补助,减免部分治疗费用,进行心理疏导,让久病不愈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室的设备,发挥农村卫生室的作用,发挥预防和监管责任。三是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护体系。精神病人监管只依靠亲属监护人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主导,在监护人监护的基础上,要用村镇干部形成一对一监护,时时掌握精神病人状况,派出所要同精神病人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督促监护人自觉履行监护责任,及时向村组干部报告动向。村组干部要经常到精神病人家庭进行走访,了解有关情况,上报有关信息,遇到异常动向及时与联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联系处理。在肇事肇祸类精神病人及特困精神病人发病有危险或遇到困难时,镇、村、派出所、监护人应四方联动,及时进行救助和治疗。四是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核查管控。以“一标三实”基础信息“大采集”以及日常入户走访,对辖区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进行全面的摸排,彻底摸清精神病人特别是重性精神病人的底数和现实情况,做到摸清详细住址、摸清家庭情况、摸清监护人情况、摸清发病原因、摸清症状类型和现实表现、摸清当前动向“六摸清”,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逐一建立精神病人档案,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派出所日常的列管、评估、查询、移交列管、撤管等工作信息实现动态采集、及时维护更新,不断提升管控工作效能。五是加强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于久病不愈导致心理畸形和对社会不满的群众,民警及镇村干部要时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发现矛盾要及时组织化解,让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在内心无限扩大,而有不理智行为发生。六是加强疏导,促进心理健康。对精神病人、久病不愈患者和心理扭曲对社会不满的人员,应该经常与其见面,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消极、仇富、绝望等心理畸形的产生,让其心理朝着积极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帮助这心理类疾病人群重拾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