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教学点的教育价值
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学点,作为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为当地学生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点在我国农村偏远地区将长期存在,因为它适应了农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客观实际的需要。同时,农村教学点还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 为推进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农村教学点大多地处“老、少、山、边、穷”地区,地理条件决定了农村办“教学点”的必然性。更主要的是:教学点能从乡村实际和需要出发,提高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如武穴市余川镇共有小学16所,其中教学点8所,占学校总数的50%,教学点学生960人,占小学生总数37%。该镇充分认识办教学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重抓好教学点“短板”工程,改善教学点教育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调动了家长送子女到教学点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全镇在校学生大幅增加,大量城区就读的学生“回流”,学生总数翻倍,全镇小学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都达100%,推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极大地方便了乡村学生就近入学,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村教学点的地理位置一般在偏远山区,而这些地区的学生如果要到乡镇学校就读,一般距离5公里以上,最远达到20公里,以致路远的孩子每天上学来回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数十里之遥,那些年龄小走路难的学生容易流失或推迟入学时间。为了孩子上学,许多家长只得陪送孩子去上学、接孩子回家。现在通过办好教学点,能极大地方便学生入学,学生不易流失。就近入学,还可以避免交通隐患和安全问题,能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学生早晚起早贪黑上学的困难。同时,孩子在教学点上学,家长不必为每天照管、接送孩子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省时省力又省心,每天可增加劳动时间4小时左右,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极大地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和上学成本
教学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偏僻山村,这些农村家庭大多经济条件差,如果学生去中心校寄宿,每生每学期少则2000元,多则3000元,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在教学点入学,家长则完全免去或节省这些开销,同时在教学点上学的孩子,放学后,还能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有助于从小养成劳动意识。最重要的是,教学点给低学龄儿童提供了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便利条件,有利于接受家长的辅导、检查,家长也有时间面对面帮助孩子,能降低学生知识错误率,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能联系实际从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农村教学点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致富要求了然于心,对乡村情况情况熟、感受深、信息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联系实际,利用农村各种现成的材料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如语文教学中可组织学生登高爬山、采集标本、植树造林、捞鱼摸虾、拾贝壳、观石头,看种子发芽、庄稼生长、植物开花、虫鸟活动、家禽家畜、日出日落,到野外写生、游戏、远望等等,积累写作素材;数学中各种运算均可结合农业生产进行教学,拦河坝、土石方、粮囤的计算,工程问题、土地的丈量、产值总量的估算和结算、收益分配等都能运用现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直观材料学习。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际本领,还从小培养了学生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的品质。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教学点是乡村素质教育质量的支撑和灵魂,虽然教学点学生人数少、规模小,但便于小班教学、复式教学,完全能够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人数少,有利于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便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增加提供学生的辅导时间;复式教学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治、自学、自控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等教学点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近3年来,他们各科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特别突出的是吴文小学,近2年来教学质量超过了完小。
促进了乡村文明的永续发展
乡村教育不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最终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农村教学点是偏远农村地区“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精神血脉”,对乡村社会价值不可低估。因为教学点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文化的聚落中心,当山村孩子的琅琅书声和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乡村之时,那些呈现“幕色”沉闷景象的乡村便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果没有教学点,将导致偏远农村的地区文化的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