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农民增收 现状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淳安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县,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我县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近几年来,淳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进入了阶段性的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271元增加到了20xx年的3559元,绝对数在短短7年内增加了近2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列:
单位:(元)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xx
20xx
20xx
20xx
人均收入
1606
1919
2246
2575
2901
3215
3559
增长幅度
26.4
19.5
17
14.6
12.7
10.8
10.7
从总体上看,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根据近七年来的农民人均收入资料显示,我县的农增收速度都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199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26.4;而到20xx年下滑到了10.8,平均每年下滑3.12个百分点。尽管20xx年下滑势头有所遏制,但还是下滑了0.1个百分点,为10.7。
(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近五年来淳安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如下表:
单位:(元)
年份
1999
20xx
20xx
20xx
20xx
城镇居民
5921
6461
7534
8756
9742
农村居民
2246
2575
2901
3215
3559
城乡收入比
2.63
2.51
2.60
2.72
2.74
20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9元。而同期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42元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74倍。20xx年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长986元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数的2.84倍。20xx年全县农民现金收入仅为3052元,比城镇要低6690元,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之比为3.19: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差距悬殊且进一步在扩大。如果把城市居民多种福利性隐性收入及财政转移收入全部算在内,那么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可能在5:1至6:1。
(三)农民收入结构比重发生变化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务工时间的延长,农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并在收入的增长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1547元,是1997年的3.4倍,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23.2上升到43.4,对我县6年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8.1。
二是家庭经营增长加快,收入结构改变。20xx年淳安农村居民来自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为1570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农业收入人均91元,增长25.6;牧业收入人均550元,增长6.2;只有渔业收有所下降。此外,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47元,同比增长22.1。其中以家庭加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收入人均56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除社会服务业收入有所下降外,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业和社会卫生业收入的增速都在30以上,来自三产的人均收入也达到192元,增长25.4。
二、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仅从淳安农村自身的实际来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淳安地处浙西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与外界接触少,因此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思想观念比较浓厚,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更为突出的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一部分农民袋里有了一点钱,不是投资生产,而是用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二是人地比例失调,农民就业不足。我县有38.7万农业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77,比全国高出20个百分点。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人口与耕地矛盾非常突出,加上我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