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项具体内容:管理方式、行政效率、部门协调、群众参与、政务公开。这种对政府能力建设的具体部署,是在去年初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和内涵是“三公共一公众”(即发展和提供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基础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作出的重大决策。它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十六字方针一道,共同构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推进政府建设来促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政策承诺。这是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招”。 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招”要取得实效,需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对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意识的灌输,是新一届政府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体现在**个字蕴涵的政府管理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
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有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现代政府工作新风尚。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这些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紧要、最具有难度的是在既有经济社会约束条件下,平衡好经济利益。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的走访和慰问,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和谐社会的矛盾主要方面仍是立足增量“做大蛋糕”,要在培养新的经济力量的同时,不造成社会阶层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落差。但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又不仅仅是平衡和“补齐”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化解和处理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尤其是要解决好改善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问题。这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又具有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制度平台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调整与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于一身,用政府工作思路转换和财政投入“实招”的配合推动和谐社会这个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实现,是落实执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部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车轮的前行,和谐社会的政策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执政党能否通过有充分社会弹性的社会政策,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得到锤炼,执政技术和执政艺术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得到升华,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由此而论,与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政策变动一道,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角色的归位、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政府政风建设又多了一层实现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