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扶贫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1-05

对扶贫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第2页

到村到户的扶贫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到村到户扶贫的出发点是为了更直接地瞄准贫困对象,以村级规划为基础,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于最需要的贫困人群中。到村到户扶贫不失为扶贫方式的一种选择,村民可通过参与村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使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尊重,也能解决部分当前急需的问题。但是,不能将扶贫工作重点下移与资金下移等同起来,不同扶贫方式之间更不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从调查情况看,按照目前做法,到村到户扶贫在一些地区有可能会蜕变成一种新的救济式扶贫。


第一,我县尚未摆脱贫困,扶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贫困程度不同,所需的扶持资金差异也很大,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把全县的扶贫资金切成几万元,甚至一、二万元平均分配到村,这样的资金规模充其量只能解决局部或短期问题,所要承担的风险则是扶贫资金被严重分散带来的低效率、低效益代价。第二,摆脱贫困是一个持续、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不重质量的短期化扶贫行为,会使受援对象丧失获得持续帮扶的机会和稳定脱贫的能力。从全县情况看,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没有质的改变,离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还有很大距离。即使实现脱贫,返贫的可能性也极大。第三,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村的视线狭窄,立足层面过低,至使一些跨域(跨村,甚至跨乡、跨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布局调整等受援对象个体无力解决的长期发展问题得不到应有重视。


5、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标准普遍偏低,缺乏规划和建设标准,所建项目要么质量得不到保证,要么工程无法完成,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三、几点建议


1、下大力气继续解决好区域性贫困问题。通常情况下,造成贫困的主因是生存环境,延续贫困的主因是思想观念。因此,解决区域性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从长期看,根本出路在于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比重大、经济中心缺位、集聚效应差、主导产业不明显等诸多因素掣肘,因此正确选择县域经济增长模式至关重要。贫困地区群众思想精神上的贫困相比物质贫困是更长期、更顽固,从而也是更难以根除的痼疾,在精神扶贫上也要下大力气,在更新观念,铲除陋习,唤醒自主、自力、自强意识上加大工作力度。


2、处理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的关系。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是共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前行资本,单纯着眼于基础设施的直接经济效益,将会低估其社会意义和对摆脱贫困的长效作用。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致富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出售无市场等一系列问题,是一条普遍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但必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由于产业化基础薄弱,在起步阶段不能仅靠农民的自发行动,政府要发挥引导、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择优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大户,支持他们以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选定开发项目,组织农户连片开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取得富民、富县的双重效果。从长远来看,要在机制上真正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分享的经济联合体或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等多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3、加强县域经济规划对扶贫工作的指导作用。扶贫工作要站在农村经济发展全局高度,认真分析当地农业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以县域经济规划为基础,将各类专项规划最终统一到县域经济总体规划上来,真正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目标走,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扶贫工作。县域经济规划思路要清晰、目标要明确、战略要实际。通过目标和任务的量化和细化来提高可操作性。从贫困地区的区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出发,认真研究产业定位。


4、重视造成贫困的特殊原因,提高贫困对象、范围、措施和方式方法的针对性。贫困地区的地理、地域和历史特点十分明显,导致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往往也是致贫的特殊因素,因此要在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基础上,把这些特殊因素作为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的出发点之一,并纳入规划逐步加以解决,以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扶持效果。


5、适时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相关话题/热点学习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