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还认为:人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的自然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生产劳动获取物质资料来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在自然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社会中的人对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来自他人与社会的信任、价值、力量、能力等方面的感觉,而这种需要一旦成为人的活动的动力,就将表现出一般情况下难以具有的力量。 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的科学把握。
构建和谐社会是五邑侨乡文化的精华,其重要的思想是以人为本。五邑侨乡的文化传统,可以从五邑人的社会实践以及受尊敬的乡贤的嘉言懿行中,概括出基本特点,即:爱国爱乡的价值取向、锐意创新的思维方式、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兴学重教的传统民风、勤劳奋发的国民品性。这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利益的捍卫,对民族统一体的坚贞,对民族山河的热爱。
保持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保持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对人的主体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人是最大的资产,具有最高价值,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把握工作的规律性,也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形成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为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开发人、为了人,而不是控制人,管理人,约束人。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生活小康,也要人民健康;既要事业发展,也要社会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清山;既要物质基础,也要文化推动。
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去应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状态。我们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更好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和谐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联系起来,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不断发展生产力以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和谐社会提供民主保障,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