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
文章标题: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却在残疾人。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也不是真正的小康。所以,农村残疾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瓶颈”。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11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贯彻执行国务院文件精神,探索解决好“瓶颈”问题的新途径,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当务之急。
一、**残疾人基本状况
**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各类残疾人4.08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其中城镇残疾人4219人,农村残疾人36593人。从劳动能力情况看,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0609人,占残疾人的75%;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0203人,占25%。从就业情况看,从业和个体就业(含农村有耕地的)的28489人,占69.8%。从家庭情况看,全县有8900多名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占21.8%,其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有4100人,尚有部分劳动能力、可扶持的有4800人。这部分残疾人人均年收入城镇在1360元左右,农村在94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县人均年收入2060元的标准。人年均收入在850元以下的特困残疾人有4233人。
二、导致残疾人贫困的主要原因
第一,缺文化。据调查,全县贫困残疾人中78%左右没有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尤其是盲人、聋哑人和智残人中,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没有进过学堂的门槛,还是地地道道的文盲。
第二、缺技术。由于文化程度太低,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不易学到实用的新技术,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按照老一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难以摆脱贫困。
第三,缺资金。即使有时候想改变一下贫困状态,也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而无法实现,只好束之高阁。
第四,缺项目。由于农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即使有的残疾人手中持有少量资金,想改变贫困状态,也因为找不到好的项目而只好观望等待。
三、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残疾人扶贫攻坚实施计划》、《**农村税费改革后落实残疾人优惠待遇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残疾人扶贫纳入区域扶贫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使3000多名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主要做法是:
1、开展康复扶贫。把残疾人康复扶贫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县中医院为依托,成立了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配合中国残联“光明第一中国行动”,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聋儿语训、精神残疾康复、假肢安装、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等多种康复活动,每年的康复费用达到8万元以上。从1990年到2004年,每年为500多名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残疾人进行了康复治疗或训练。将重度精神残疾人送入澧东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免费赠送助听器,使他们重新回到有声世界;为下肢瘫痪人员赠送轮椅,基本解决了下肢残疾人行动不便的问题。
2、开展科技扶贫。广泛收集实用技术信息,无偿提供给残疾人。每年为残疾人免费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如电脑操作、盲人按摩、茶叶制作、养猪、养羊、养鸡技术等等,许多残疾人通过培训,学到了本领,掌握了谋生手段,走出了生活困境。
3、开展项目扶贫。是指以鼓励贫困残疾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他们了解市场信息,合理开发项目资源的扶贫方式。主要针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而无法脱贫的残疾人。如残疾妇女家庭,主要帮助她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2004年,我县在省残联的支持下,拿出3万多元资金,购买仔猪、仔鸡和小羊等畜禽,投放到当市镇五一村、车溪乡万兴村、火连坡金山村及道河乡白马村等地,由103名残疾妇女家庭养殖,每户年增加收入1000——1500元左右。
4、开展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就是直接以贫困主体的“人”为对象,由“扶物”向“扶人”转变。首要任务是抓好对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没有文化知识导致愚昧无知的状况。教育部门根据每个残疾学生的家庭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学杂费减免。民政部门每年都从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资助,使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全县在读的肢体、视力残疾少年儿童达459人,入学率93%。支持鼓励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中、高等教育,出台中专每生补助1000元、大专每生补助2000元的优惠政策,有效提高了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5、开展资金扶贫。资金扶贫属于“输血型”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残疾人和家庭,资金扶贫是缺少不得的。我们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残疾人扶贫的投入力度,近几年,我县争取的94.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全部发放到残疾人手中,扶持其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继续推行小额信贷,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资金支持。
《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