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汇总七篇
下面是小编为各位收集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汇总七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17日晚在央视播出第一集《时代之问》。这一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
笔者看后生发许多感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镜头里重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那句重要讲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的执政承诺,字里行间表达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改革决策始终以人民福祉为念,推进改革始终以人民利益为行,把全面深化改革落脚在为人民谋利益、改变人民的命运上。
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进行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的原则,而且明确指出,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这实质上是为改革如何实现人民利益提供了重要方法,彰显了人民性这一改革的最高价值和行动准则,生动地践行“不忘初心”,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把群众生活的难点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回顾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始终关注民意民情民生,把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痛点,作为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的切入点。尤其是对那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决策前注重听取百姓的意见诉求,决策中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标尺,对如何保障群众利益事先研究好制度性安排。同时,特别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求共识,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更好地体现群众诉求、实现百姓利益。
让群众分享改革红利不断增强获得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落脚点,人民群众关注什么,党和政府就重点关注什么,改革就从哪里破题;人民群众抱怨什么,党和政府就扑下身子解决什么,利益调整就从哪里调起。从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到居住环境、空气质量;从简政放权到减税降费……紧紧贴近人民利益,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仅“营改增”就为千百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带来了促进几千万人就业和增收的巨大效应。以人民为主题的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严承诺的生动践行与回应。
历史证明,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支持,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执行的基石。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获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也表明:实现人民利益越多越快,人民群众就越坚定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越能赢得民心。反过来,改革遇到困难和挑战,人民就会和我们一块应对一起扛。由是观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把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贯穿于奋斗的全过程,才能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篇二
新时期,中国不仅要破解当下难题,更要着眼长远,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这,是时代之问!——《将改革进行到底:时代之问》
众所周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让我国的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新时点、新常态,找准在国际环境中的新角色、新定位。
但同样的,世界的发展少不了中国力量。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全面合作、全面共赢,“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的运行,让世界不少国家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随着中国对外援助、国际维和等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加强,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也在共建共享中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模式,让世界学习和借鉴。
正因为小平同志“南海边的一个圈”,中国叩开了改革开发的“追赶世界”之门,我们逐步认识改革、理解改革、适应改革,让全国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埋头苦干、努力奋进之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中国也迅速成长,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高处不胜寒”,我们当如何前行?我们该向何处发展?我们能否保持强劲的态势?这是时代给我国深入发展提出的新“考题”。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时代之问”的答案在我们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呼之欲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诚然,我们的道路无人走过,我们的未来更是没有实践的参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坚定方向、深入研究、摸索道路、总结经验,不断地在改革中前进、在改革中完善、在改革中进一步改革,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势头,冲破艰难险阻、劈开荆棘障碍,叩开“引领未来”之门。那么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行稳致远呢?这是世界和时代对我们的深切询问。
当前,我们不仅仅在经济领域面临严峻的改革,甚至在行政体制、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城镇发展等诸多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改革需求。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我们必须回答好如何实现“深化”和“全面”这两个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建立了全面的统筹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于年底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领导力、执行力的双重保障。其次,在目标导向上做全面引导,瞄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并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将全面深化改革体上新的高度。再次,十分注重经验总结和理念提升,将实践成果深入研究、总结、提炼,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指导。同时,不断坚定责任使命,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面对矛盾、问题、挑战决不退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保持闯劲、敢于试错、善求突破。
“时代之问”叩开的是通往未来的大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成果服务人民,在干事业、谋改革、促发展中,凝聚源源不断的力量,让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写得更生动、更详实。
篇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突破,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一简单行路道理,早已被中国人所熟知,并且从中悟出了哲学真理。真理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也终将进一步指导实践,在不断积累中反复去伪存真方能与目标更加贴近。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持续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进化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砥砺前行中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也永远没有止境,这一旗帜始终不能动摇,不能倒。
深化改革必须积聚足够动力。“改革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阶段,其唯一的路径就是改革。改革不是以维护某一利益团体为目的,本质是是要在庞杂的利益关系中寻求整合点。这就必须击碎利益集团的“玻璃”,改变既有的社会运行模式,把经济发展的红利释放出来,让公平公正深入到人民心里。失去了民心,再伟大的改革都将寸步难行,改革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就是人民,任何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改革都将走向破产。体现人民性就是在改革中坚持“人心标准”,激发全社会的改革激情,形成上下同心的改革合力。
行赴千里必须始终不忘初心。改革的方向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引领。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不仅要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增进人民福祉,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改革路上荆棘满地,无坚强的意志和理智的头脑不能前行,一味蛮干只会遍体鳞伤,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务必始终心怀大我,不忘初心,协同推进,形成强大精神合力。
鹏程万里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闭着眼睛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向上的改革,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漫漫改革路,充满了坎坷与诱惑,偏离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将钻进死胡同,走无可走。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披荆斩棘走到今天,如若在原则性问题上出了错误,就势必似山崩海啸般溃塌,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行稳而致远。
篇四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新在全党拉开帷幕。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改革者“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得更深、悟得更透,把思想共识聚得更牢。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踏得更准、咬得更紧,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改革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犹如在极其凶险的湍流中奋进。行得越深越久,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如此,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始终把牢问题这一原动力,聆听时代的声音,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时时警惕防范老问题反弹回潮。在积极“向前看”的同时,不忘常杀“回马枪”,保持强烈的自省之心,切实将既有的改革成果巩固好。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把领导责任担得更实。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更是啃硬骨头的改革,需要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是不行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好自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责任。破除地域、系统的界限,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改革措施的组织实施、跟踪问效,确保看准的改革目标一杆到底、不折不扣地推进。
篇五
7月17日晚,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节目从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透过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坐标,阐述了改革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再一次聚焦了全球目光,点燃了全社会的激情。
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人,那么,1978年的中国社会,就如同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及时将她身体的创伤慢慢抚平,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35年来,改革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超乎想象的“华丽转身”让世人刮目。然而,在快速的转型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一一暴露: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贪污腐败严重、医患关系紧张、市场体系紊乱……凡此种种,都在阻碍着社会的良性进步。有矛盾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中国社会肌体不断亮起“红灯”,急需进行一次“深度护理”,来修复这些令人头痛的“硬伤”。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小平同志的话言犹在耳。“对有些不稳定因素,要从体制机制等更深层面来分析解决,不能让它成为‘慢性病’。”习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是的,中国需要改革,转型期的中国更需要全面深入的改革!针对当前中国种种社会顽症,党中央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与任务,这让“亚健康”的中国看到了希望,如一剂强心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社会矛盾迎刃而解,让中国经济社会朝着更好、更快、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深度护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化改革更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摒弃封闭僵化的老路,绕开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制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敢地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放开胆子、迈稳步子,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尽管改革的路上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只要“护理”得当,对症下药,并以刮骨疗伤的勇气来推进改革,我们的中国社会必将如凤凰涅槃,突破利益藩篱,冲破体制障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六
《宋史·徐禧传》曰:“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这句话明确突出了适时变革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纵观我国发展历史,既有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时代,也有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时期,而改革,才是治国之道,惟进取,故日新。
法若有弊,不可不变。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促就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收富国强兵之效,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与汉族的隔阂,加快了北孝文帝改革,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突出,成就了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国力,稳定了北宋统治。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国欲革弊,必从源变。放眼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扳倒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终于在不断的革新中诞生了伟大的新中国。而近百年的落后基础曾让我们国家举步维艰,建国初期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自此,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正所谓,“不破而不立,破则立之。”
水无常形,变无常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强调与世界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互利互惠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凭大国之道应国际纷争,“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必将全面加快“两个一百年”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七
17日8时,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准时开播。片头即提出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破解这些最尖锐、最迫切、最难解决的问题?唯有“将改革进行到底”。如何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完善干部选任。改进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工作。完善干部日常考察工作机制。合理界定民主参与的环节、对象和范围,加强对推荐测评结果的分析。探索制定干部分类管理、分类选拔机制,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结合年度考核、日常考评等工作,集中民主推荐一批后备干部人选,着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要改进干部培训。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健全完善干部培训体系,抓好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结合当地实际,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促使广大干部结合本地实际,寻找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要加大监管力度。用好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四大法宝”,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阳光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充分利用“三员一网”“日常考核”等干部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监督,全力打造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