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学习黄大年精神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这是一个在外游子的心声,更是一名至诚无私的爱国者的心声。
心怀祖国,至诚无私。2009年,黄大年教授辞去了在英国的所有职务,告别了在英国的优越生活,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开始为中国的地球物理事业耕耘、奋斗。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是啊,他在英国奋斗了18年,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而且他的家庭生活也十分幸福,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经拥有了很多羡慕的生活,也成为了很多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回国,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
埋头苦干,再创新高。黄大年同志深知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让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就必须争分夺秒。回国后,他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以吉林大学为中心,通过各方力量,迅速会集起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经过7年时间,黄大年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研制成功,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建成,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
斯人已逝,也应反思。黄大年同志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扎实工作、甘于奉献。但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这是黄大年的真实写照,也是许多科研人员的现实映照。在黄大年同志去世后,我们更应关心关爱工作在各条线上的科研人员的健康状况,该休假就应休假,该疗养就应疗养,“五加二”“白加黑”可以有,但不应成为常态,更不能等到人走了才去谈关爱。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关怀越来越多,政策越来越好。现在国家每年都会分批邀请专家、人才到北戴河休假疗养,就是很好的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和休养必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才战略才会更可持续性,我们的科研人员才能散发更多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