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改革发展的毛毛虫
近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在全国各族人民间引起巨大反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有些地区、有些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依旧存在墨守成规、畏手畏脚等问题,成了改革发展的“毛毛虫”。
何为“毛毛虫”效应?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们首尾相连,围一圈放在花盆边缘,花盆近处撒下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夜以继日的地绕着花盆转圈,最终因饥饿和精疲力尽相继死去。后来人们把因盲目跟风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每位党员干部都不应做目光短浅、惧怕风险、缺乏胆识和魄力的“毛毛虫”。
深入基层找路子,不做“理论迷信”式“毛毛虫”。有的地区始终找不准改革的路子,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结果路越走越窄,改革之路也以失败告终。改革本身就是由问题倒逼而成的,要找准改革的方向,走适合自己的改革道路,就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最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解决“改什么,革哪里”的问题。
付诸实践抓落实,不做“畏惧风险”式“毛毛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需要勇气决心、需要付诸实践,然而,有的干部在改革过程中胆小怕事,爱随大流,怕添麻烦,不抓落实,不愿做第一个走出花盆边缘的“毛毛虫”。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将改革进行到底,就必须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闯劲,敢于触及矛盾,敢于铁肩担责,敢啃“硬骨头”,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路上劈荆斩刺,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
长期坚持常变通,不做“埋头拉车”式“毛毛虫”。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改革发展中,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埋头拉好车”就行了,“抬头看路”是领导的事,只顾做一只埋头转圈的“毛毛虫”。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面对不同情形常变通,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落实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改革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在时代浪潮中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