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助力改革
近期,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后,各地电视台和众多媒体网络也纷纷转播,“忽如一夜春风来”,迅速形成了全民观看、网民热议之态势。专题片深入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震撼人心,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当我陆续观看了前几集后,心情异常激动,既为国家的发展感到震撼和骄傲,又深感作为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改革浪潮中,也应具备创新精神,努力使工作得到更大的提升。
这就不由自主地把话题转移到当前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精准扶贫”上。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国家工作人员,经常回家探亲,深感农村这几年的变化。作为中国的中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的老百姓能慢慢吃饱,家有余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头十年,大部分家庭越来越富足,吃的喝的和身上穿的是越来越讲究,住房是越盖越气派,交通工具也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这几年,农村中一家有辆小轿车甚至几辆小轿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农村中有条件到县城甚至大城市去购房、去居住的大有人在。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前景下,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应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俗语。当然,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山区,还是有因“天灾人祸”而经济困难甚至致贫的。在我的家乡,我亲眼看到家中因一名“长期病号”而经济困难的有,“爹死娘嫁”而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一个甚至多个小孩而致贫的有,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家徒四壁”的也有一少部分。总之,一个村子,总有几家越过越过不下的。用村干部的话说就是:这些家庭,各家都有各家难念的经,各户都有各户不好挣钱的理由。怎样帮这些家庭尽快脱离贫困走向富裕,一直是各个村干部、县乡干部甚至市里面的干部天天念叨的话题和工作。的确,在逐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和连续帮扶下,一些困难户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走上了致富之路,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但也有一些困难户,通过长时间的“一对一”帮扶,慢慢养成了“赖思想”,形成了越帮越懒散,越帮越贫穷,甚至养成了帮扶干部搀也搀不起来,扶也扶不起来的怪现象。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是缺乏致富门路的要及时地为其出点子搞谋划,是缺乏人手的要及时地进行“连片带动”成立合作组合作社,而思想上有“软骨病”只想着伸手要钱要物的,要及时地做思想工作,只有用汗水挣来的钱花着才踏实,只有靠劳动致富才光荣。要及时地断其赖思想、懒想法,“逼”着这一少部分人动脑动手挣到钱,才能真正做到“一对一”精准帮扶。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我们的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基层干部,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摆正心态、摆正位置,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体味民生,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的群众,用激情、智慧和才干发展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