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工作人员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这个国有大银行和股份银行是不给我们这种民营企业放贷的。”“那你们为什么不找农村信用社去贷款呢?” 前段时间,许多同事都转载了这段民营企业老板和检察官的对话截图。“这究竟是部什么样的电视剧,难道真有我们信用社的植入广告?”带着好奇,我开始了追剧之旅。
一部电视剧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靠的是剧情本身和演员的演技,而《人民的名义》中,数十位老戏骨同台飚戏,精彩至极,故事情节更是层层递进。从首集侯勇扮演的国家某部项目处处长,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再到从其豪宅的冰箱、床、墙中搜查出2.3亿元现金,丰满地呈现了出了这位“不敢花一分账款”贪官的心路历程,“小官巨贪案”演绎的活灵活现,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人民的名义》除了情节、演技以外,最吸引人的还是从这部剧中能够窥见现实,引发思考。
其一是高压反腐。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政治议程之一,我们已不再满足于简讯式的案情通报,所以反腐题材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都是通过落马贪官现身说法的方式,披露各种离奇复杂的腐败细节。而《人民的名义》更是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检察机关、纪委办案的细节流程,如何处理贪腐官员副市长“丁义珍”的省委讨论会,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认知也从新闻里的简单通报,升华到“哦,原来是这样”。
其二是治理懒政,即“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剧中光明区的区长“孙连成”可谓是懒政的典型,因升迁无望之后,便在职位上混日子,虽不贪不占,却“怕政”“懒政”不作为。正如省委“沙书记”点评的那样,比起金钱物质的贪污腐败,思想的腐化堕落,更是一种腐败。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典型,所以观众们看后,更能引起共鸣。
其三是法治,反腐需要法治精神,生活中也需要法治意识。《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面都会有弱势群体的影子,因为他想让社会更能关注、保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因股权被“蔡成功”非法质押,剧中大风厂的工人妄图通过绑架的方式追回股权,幸而被及时制止,蛮干斗争只会适得其反,最后还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才能保证正当权益。
《人民的名义》把创作照进了现实,通过“接地气”的表演,体现了反腐惩贪深得人心,也表明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必将持续加强。作为一名银行的从业人员,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守得住内心的原则,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敬畏之心,心有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