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下面是小编为为各位收集的法治中国心得体会汇总五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认为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他以荆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为例,说明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大。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奉法者强的观点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话,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里程碑,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而“奉法”就是要沿着这十六字方针,而“奉法者强”的观念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卢梭曾经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这就需要像这句古语一样,让“奉法者强”,“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作为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一定要首先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就是建立在这种“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这种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体系上。
篇二
8月18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为《法制中国》点赞,让法制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力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实践证明,没有法治的国家,“特权观念”、“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等思维和作风就会滋生蔓延,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会发生,社会就不得安宁,人民群众就会怨声载道,就最容易让社会良知底线崩溃,正义不张,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陈满案、呼格案、聂树斌案等一批重大错案得到纠正,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医闹”渐渐销声匿迹,执法者与执法对象之间不再剑拔弩张,法院立案、审判、执行越来越顺畅,企业注册登记、身份证办理越来越便捷……新出现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更是从立案到审理,从举证到质证,从开庭到调解都在网上进行,十分便捷。
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轮纠正冤错案件的高潮,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系列冤错案件得以昭雪,这些冤错案件的纠正,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司法机关认真推动纠正冤假错案,构建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公平正义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这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很重要的来源。
篇三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备受大家关注,我也进行了观看学习,片子开篇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引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道路该怎么走而引发深思。以奉法者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坚定而清楚的答案。
认真看完第一集《奉法者强》后,我就被这部专题片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党员。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者同样需要善于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在正确的法治道路上大步迈进。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每一个社会的个体都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我国法律是立法机关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含了公平正义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随着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全民守法促和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全民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法治正在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开启新的征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带给人民群众更多归属感和安全感。
篇四
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实质就是“人治”,“人治”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封建残余思想,也有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因素。一些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缺乏官民合议等民主程序保障的决策,往往具有重大风险,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个别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甚至徇私枉法,对百姓和社会的贻祸更盛。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就一定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跨越转变。
“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正如专题片《法治中国》说的那样,无论是保障公民权利,还是发展市场经济,都离不开法治。这一点,对于仍然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凝聚法治共识尤其重要。我国走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经验教训中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面坚持科学立法,一面坚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生动地诠释了立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构筑起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到了人们的头脑之中。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但这一进步来得何其艰难。说到难,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做为社会底线的司法存在不公,最容易让社会良知底线崩溃,正义不张。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全民守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奉法者。随着越来越多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制度安排,越来越便捷的法律服务路径,越来越高涨的全民法治热情,正在让法治力量深入人心,身边的领导、党员、群众,都能够做到严格遵从法律行事,争做奉法守纪的表率,相信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铺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即将实现。
篇五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是要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在基层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群众真正信任法治,信任政府。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主动学法,夯实依法行政理论基础,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运行监督体系,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同时,依法行政工作要平衡开展,不能是写在纸上、钉在墙上,要真正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终身追责就像一个紧箍牢牢地套在各级政府官员的头上,庙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基层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事关重大。虽然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但只要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问题,依法行政工作就能够得到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