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观后感汇总四篇
下面是小编为各位收集的法治中国观后感汇总四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保障。近日,央视播出的六集政论片《法治中国》,让广大民众看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用一个个详实的案例展现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也充分地展现了党中央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人民群众享受的依法行政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悬反腐利剑,在全国大力开展巡视工作,清除了一批害群之马、社会毒瘤,纷纷获得群众点赞。通过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反“四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内政治风气进一步净化,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围绕中心、主动作为、服务为民,稳定大局、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坚持法治,依法办事,坚决跟一切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要带头强化自我约束,当好严格自律的表率,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以优良的作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在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法治中国》的播出,让人们更加坚定信心和决心,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迈步实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但法治中国建设路途依然漫长,前途依然艰辛,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坚定信心,投身到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中,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捍卫者和遵守者,使尊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篇二
近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之《公正司法(上、下)》连续播出,全景式展现了我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公正司法的突出成效,引发各界热议。
热议的背后,是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强烈期盼。曾几何时,民间流传着“吃完原告吃被告”、“赢了官司输了钱”等之类的调侃。这些调侃,固然有恶意“中伤”之言,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群众对司法机关不信任的情绪。这种不信任观念的蔓延,直接拉低了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心。
笔者认为,司法机关要彻底消除与群众间的“隔阂”,关键是让公正司法成为一种习惯。
人们常说,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让人接受,越容易成为习惯。以往,一提到“打官司”,群众往往想到的便是耗资、耗时、耗力,宁可息事宁人;即使鼓起勇气去打官司,却又碰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遭遇“立案难”的尴尬境遇。如此种种,挫伤群众合法表达诉求的积极性,甚至催生“信访不信法”等畸形心态。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司法机关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降低诉讼门槛,让“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成为一种习惯,保障群众基本诉讼权。只有从立案的第一道关口就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才易于打消群众顾虑,提振司法信心。
从群众视角来看,公正司法既要体现判决结果客观公正,又要体现过程简化透明。程序过于繁杂、审理时间过长,很容易让当事人产生怀疑心理和过激情绪,进而采取不合法的方式进行维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司法机关根据案情需要,灵活选择依法审理方式,提高结案效率,对于稳定当事人情绪和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考验要求司法机关在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的同时,必须要创新工作方式,养成“流程精简、成本较小、结果准确”良好办案习惯,从而促进良性循环,切实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满足群众快查快办的迫切需求。
同时,强化司法权威是保证公正司法的手段。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还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何为“看得见”?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看判决结果执行是否到位。如果司法判决得不到执行,便如同一纸空文,公平正义又何在?如此,司法权威性和司法机关公信力必将受到极大损害。今年2月,江苏苏南某小区物业因妨碍法院执行而被罚款30万元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围观群众纷纷点赞。这一事件,更凸显出人们对司法权威性的强力支持。司法机关要把权威立起来,想办法破难题,否则就无法维护群众正当合法权益,公正司法也就成了笑话。
当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群众与政府“打官司”的事例屡见不鲜,“通过法律途径”成为新的流行语,有力体现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公正司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公平正义的阳光必将温暖到每一个人。
篇三
《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针。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
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特别要让尊法守法成为当代青年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使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坚实根基、汇聚磅礴力量。
篇四
“法者,治之端也。”道德可以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律则能规制社会,调整行为。《法治中国》的内容涵盖法治建设的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共鸣。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建设法治中国,最重要、最基层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全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建立在全民知法信法的基础上,广大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没有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法治的认同感,使得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和执法者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带好头、示好范,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增强法治思想认同;广大群众要主动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的培育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习惯和规则意识,使信法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是人民的最高利益,是老百姓生活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在我国,不论是当前,还是将来,建设法治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依法实行治国方略有重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