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十八大心得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攻坚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盛会。十八大报告求真务实、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催人奋进,客观总结了中央领导集体十年来的工作,并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报告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这一目标激动人心,让亿万群众倍受鼓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之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字之变”,却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对13亿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用8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社会现实面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是必然的选择。这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印证。从社会生产到人民生活,从企业兴衰到民族存亡,十八大报告内容涉及到改革的方方面面。据媒体报道,“改革”一词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86次,且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改革”不仅出现在字里行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在不同场合、以各种形式向外界传达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李克强同志则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说道:“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随后的讲话中他还数次提到“改革红利”,并强调:“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改革,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发展,与改革并存,是推进改革深入实施的强大驱动。没有改革,我们的国家就会停滞不前、贫穷落后,我们的企业就会陷入坐以待毙的境地;没有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由强到弱、四面楚歌,我们的企业就会由大变小,“成为受尊重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助力国家愿景目标顺利实现,这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崇高、光荣的使命。
回眸中国核建的成长壮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黄金十年的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书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华彩篇章。作为中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军、国家队,中国核建圆满完成了我国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所有核电站的建设任务,并担负着当前在建的所有核电机组的施工建设任务,掌握了各个系列装机容量、各种堆型的关键建造技术,并成功实现了由单项目管理向多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期间还掌握了核电站大厚壁主管道窄间隙全位置自动焊、核电站核岛不锈钢水池覆面安装自动焊等一大批核电建造关键技术,形成了自主研发成果,并成功推广实施。中国核建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取得突破。20xx年,经过主营业务的整体重组改制,中国核建股份公司揭牌运行,初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同一年,中国核建在坚持“一个核心能力,两个核心业务”(“一个核心能力”即推动以“核”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两个核心业务”即以核电工程、核工程为代表的工程建设和以高温气冷堆、低温供热堆技术为代表的核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在巩固军工工程、核电工程建设和核能产业化领域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定了“七个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目标。
对于如何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如何科学发展,十八大报告也指明了清晰的路径与方式方法。其中,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了重要举措之一。对于“走出去”,十八大报告明确,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国核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长远发展考虑而重点实施的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核建克服海外市场拓展面临的种种难题,取得了海外市场开发的重大突破。然而,“走出去”不能等同于“出去走”,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和魄力,有优秀全面的管理与技能人才,还要有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同时更要有持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的决心与力量。
首先,转变观念是“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同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最重要的差别是理念不同。现在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已经是全球公司的概念,也就是整合全球的资源进行生产经营,而我国的跨国公司只是停留在跨国公司的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