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和标准化工作经验心得
精细化和标准化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管理提升一直是集团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去年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将2014年命名为“标准化年”,对管理提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做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我认为集团公司分阶段、分层次部署管理工作重点,体现了集团领导对系统内管理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管理科学的深度把握,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领会。
对管理以及精细化、标准化的认识
对于管理的定义,很多书籍和专家都给与了详细解读。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管理是科学,需要严谨的逻辑;一说管理是艺术,需要特别的技巧。但从我的基层工作实践看来,我更倾向于说管理是生活、管理是文化。科学,沉重而复杂,难以理解;艺术,曲高和寡,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生活,则实实在在,不可或缺;文化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管理不是单行道,只能自上而下;管理是双向路,有来有往,需要上下互通才能行之有效。因此,必须使团队中尽可能多的人都对管理有正确理解,管理才能轻松自如,卓有成效。
精细化管理和管理的精细化是管理工作实践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精细化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精”,是要求企业志存高远,其发展目标、管理目标既有针对性又有引领性,清晰而明确。二是“细”,要求我们对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把握。因此,要实现精细化,首先要明确目标,引领型企业要立标,跟随型企业要对标;然后要通过对全环节的分析和梳理,找出不足和薄弱的部分,提出改善措施。
标准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我们定义为每个环节都受控、每项工作都有规范可以遵循。精细化是标准化的前提,标准化是精细化的成果。也就是说,在对全环节、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的梳理后,通过标准、规范、制度或流程将经过改善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固化下来,并对全员展开培训,最终使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断变化、提升的客户要求。
没有精细化,标准化就是无源之水,是没有竞争力的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精细化就失去了意义,是难以落地的精细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可以说,集团领导在去年“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今年力推“标准化”,是非常正确的。
镇江公司的精细化、标准化工作思路和做法
太阳能镇江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典型的制造业”,毫不犹豫的抛弃了“高新技术”、“朝阳行业”等光环,把制造业的基本特性想全、想细,以学生的姿态向同业优势企业和传统优秀制造企业对标学习。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了精细化和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总结镇江公司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找、问、改、验”四个字。
“找”就是找标杆、找问题。只有标杆明确、问题准确,方向才会正确。自20xx年开始,镇江公司就把“对标找差”工作做为工作重点,主要领导牵头,明确责任部门,全员参与。一是深入优秀企业现场,考察学习,请人授课;二是主动承接技术要求高、工期紧、管控严的业务,把自己放在火山口、风浪尖上锤炼。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标杆,自己的问题在哪。
“问”是指全方位提问,找出问题的源头,摸清问题背后的问题,避免被表象问题所迷惑。重点是向自己提问,既要敢于更要善于追根究底,而这个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冲击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有一次,生产部提报了一个奖励,奖励事项是某员工在生产现场及时发现了原料与单据不符的问题,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我们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个事件做为单一事件处理,止于奖励认定。而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生产现场为什么会出现不该出现的原料、问题出在哪个环节、这个环节的作业指导文件是否有问题、责任人是谁、改善措施是什么、改善措施是否已固化等等。为此,生产部、质量管理部、计划物流部、采购部、安环部等多个部门展开讨论。最终,从原料订购、入库检验、来料检验到制程检验等多个环节得到了重新梳理和改善。
“改”是指流程、制度、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工作思路、行为、模式的改善及固化。其重点是及时、准确,是整个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在管理上,我们坚持制度先行,在基建期就完成了各类程序文件、现场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bom清单的制订工作;投产运营后,结合工作实际及公司管理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针对电池片丝网印刷工序网版擦拭后,易出现印刷不良导致硅片报废的情况,工程师提出改用普通a4纸测试,稳定后再上硅片,大大减少了硅片的损耗。
“验”是指验证改善效果。一次的改善、一个环节的改善并不一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持续的跟踪和验证。如果发现问题,就要从头开始,循环往复,直到出现满意的结果为止。一期组件车间玻璃上下料原为人工操作,人员配备多,上料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