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历史责任的全面概括,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前瞻未来而做出的战略思考和精辟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发展。高等学校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高校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用其指导改革和发展,既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发展先进生产力高校的地位作用日益凸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本的积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发展的优势蕴藏于拥有知识和科技人才之中。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向拥有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和地区聚集。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更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更快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推动作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教育和科技的振兴。“科教兴国”战略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抉择。对此,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充满信心,早就断言:“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1](P120)
21世纪的高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将日益显露出其重要的社会地位,它的作用也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呼唤高校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把高校推到社会的中心地位。“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徘徊在经济社会的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2](P249)面向现代化的高校,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是研究、创造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地,又是先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之一,同时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合格接班人,造就掌握和使用先进生产力主体的摇篮。
高校承担起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大使命,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大胆改革培养人才的旧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必须努力探索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途径。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发挥科技与人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历史性贡献。
建设先进文化高校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江泽民提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完成这一重大使命,这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吸收、创造传播的功能。首先,高校通过有选择地、系统地、大规模地、持久地教学活动和努力,可以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下来,让文明之光生生不息;其次,高校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中,根据时代需要,努力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向前进;再次,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建设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传播和创造,专门人才又是先进文化熏陶哺育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大的责任。
高校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承担起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全面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