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建设的“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显然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狭义的“社会”范畴。这是从广义的“社会”范畴,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组成的共同体提炼出来的,把它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地位。这种四位一体的布局,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更加深入。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则描绘了一种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陶渊明的关于世外桃源的构想;康有为在《大同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的“整个天下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自己的新社会制度的试验以“新和谐”命名;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把未来的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些和谐社会思想不乏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见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关思想和主流给予了肯定,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无论在什么社会,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被关注和思考。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也提出要和谐,但那只是对人民的一种统治术,是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服务的。虽然,为维护统治秩序会向人民作出某些让步,出现某种“社会和谐”。但是,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里,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虽然是值得称道的“积极主张”,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平等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任何一个社会,当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时,是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社会的,只有当非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时,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找到了人类和谐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企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差别,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的和谐只能是相对的,是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发展的,最终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任何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的思考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更新的、更重大的任务,作为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是对成人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的、重大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贵州省有个叫毕节的地方,是一个贫困的,被联合国称之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经过16年的努力,通过平衡地处理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初步走上了理性、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称赞。尽管他们目前的建设成就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毕节的发展模式还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毕节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把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教育脱贫”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据毕节地委的统计,近10年间,毕节地区兴建和改造“希望小学”、职业中学40余所,培训各类人才10万多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