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
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加快城市发展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长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必须把发展城市经济,扩大城市就业,服务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市场化的大背景看,靠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受到市场的制约;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体制灵活的优势。”这是在“2003年中国·吉林城市发展与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研究员反复强调的。
发展城市经济与解决“三农”问题是并行不悖的。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步积累,逐步暴露出来。比如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等等。缓解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城市发展。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也收到了一些成效,但问题并没有缓解。从表面上看,“三农”问题核心在“农”,但实际上,关键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农业劳动力能否尽快从农村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受到技术、资金的制约。但“三农”问题不解决,农民收入就难以提高,农村市场就难以拓展,整个消费、投资规模就会受到影响,与此相应,城市经济中一些产品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会缩短,资源的利用率会降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城市经济大发展,才可能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才可能反哺“三农”,使城乡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手段仍然是发展城市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以线串点的开发战略,实质是以西部的重要交通干线和大中城市的开发为重点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间推进的。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一方面增强这些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一方面提高这些城市的吸纳人口与就业的容量,必将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发挥作用。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也同样是发展城市经济。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使这些城市摆脱困境,增强老工业基地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城市经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的素质。因为农民进城后,生育的机会成本提高,哺养能力增强,生育管理更为严格,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快城市发展,首先是要发展城市经济,扩大城市就业,服务城市居民。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讲求实际,注重实效。不可超出财力、物力限制,盲目攀比,贪大求快,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不要寅吃卯粮,卖地圈钱,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培育产业,为企业创业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城市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催生出更多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和城市带。
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无论是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还是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事业的建设都需要突出人本主义,以一切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可舍本求末。
加快城市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探索深化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为人口与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充分就业创造制度环境。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工具,发展BOT、ABS等建设融资手段,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能够由市场运作的,一定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不能由市场提供的,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强政府规制,规范市场运作,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